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21)

张 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科学总结湖北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把握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举措,协同推进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坚持统筹谋划,持续破解制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推动长江大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要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守牢安全底线。一是推动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化。以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底线,全面融入服务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统筹流域防洪与城市排涝、行蓄洪空间与发展空间的关系,构建蓄泄兼筹、更具韧性的防洪排涝体系。立足湖北建设国家水网中部枢纽,强化国家核心战略水源地功能,构建空间均衡、优质稳定的高效水资源配置体系。推动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新格局,综合考虑流域、区域、都市圈、城市等多种空间要素,加强水污染治理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机结合,水生态修复与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县域低碳化改造有机结合,水资源保护与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有机结合。二是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化。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加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本底调查和机理研究,系统梳理和全面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管体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方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精准化。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创新和探索污染防治攻坚战新思路和新举措,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健全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控体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巩固和扩大“重化围江”整治工作成效,细化、量化、实化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清单。夯实长效监管机制和执法协作机制,做优增殖渔业资源利用,持续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
  二、推动绿色创新,不断塑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高水平保护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长江大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开展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的攻关、集成和示范推广。布局一批绿色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应用场景,争创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三峡集团等引领作用,整合高校院所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绿色科技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重大决策。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绿色技术需求和成果信息征集发布力度,支持建立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绿色测评认证机构、绿色银行、绿色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二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着力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智能船舶、北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前瞻布局量子、氢能等未来绿色产业。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的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加快提升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协同推进能源结构与交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联通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能源管理智慧化发展。加快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加快构建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示范体系。做强做优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国家多式联运创新示范区。
  三、强化协同联动,加快厚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时代长江大保护工作,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和活力。一是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司法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交易制度和技术规范,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价格支持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完善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生态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持续推进监测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探索推进各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控平台衔接融合,构建信息集成共享、统一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关联分析、深度挖掘、智能研判。建立上下联动、区域协同、部门统筹的协作机制,完善定期会商、交叉检查和联合执法机制,建立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二是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内生动力。加强长江流域文明探源和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改进宣传方式方法,用好用足新媒体平台及各类资源,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全省范围内加强“长江哨兵”“生态小公民”等志愿服务品牌宣传,积极推进生态公民建设工程,推动长江大保护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企业、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把建设美丽湖北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组文章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