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建设美丽湖北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21)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建设美丽湖北、推动长江大保护修复的主力军,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坚决扛起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全面推动美丽湖北建设,为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蓝图,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修复
  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湖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头戏和主战场,我们将全面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底线,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一是全面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强化省级统筹,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单元。在流域单元内,明确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底线等,确定负面清单,形成发展底图。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新成果,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进各类规划优化调整、有效衔接,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流域片区融合落地。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全域治理,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二是深入开展攻坚提升行动。紧盯“十四五”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总体目标,合力推进“6+4”攻坚提升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努力实现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为优,坚决守住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加强“三磷”污染整治,进一步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面完成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溯源整治;大力优化沿江工业企业布局,严格控制长江岸线开发建设;重点开展丹江口库区、汉江中下游支流库区范围内水华风险防控,实施农村饮水提标升级,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三峡、丹江口水库等水源区为重点,开展水源涵养和库滨带系统治理。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十年禁渔。三是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打造骨干河流生态廊道;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快推进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推动生态保护监管实现地域全覆盖、过程全链条、问题全整改。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湖北区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排查整治和生态修复,实施长江流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坚持“五级联创”,将生态示范创建融入共同缔造活动,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二、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中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提“气质”。以源头治理为抓手,聚焦影响我省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大”治理攻坚战役和“六大”专项提升行动,抓好秋冬季六大攻坚行动。持续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积极开展扬尘、油烟、秸秆露天焚烧等污染管控,不断提升移动源污染防治水平。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应对及区域联防联控行动,进一步深化做实武汉都市圈、 “襄荆荆宜”区域联防联治。二是强化统筹治理、源头管控、农村整治保“水质”。进一步统筹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三水”共治。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以工业、生活、农业、航运“四源齐控”为主线,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提升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以汛期污染管控为抓手,加强城镇溢流及径流污染控制。大力开展湖泊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加快推进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坚持应治尽治、利用为先、建管并重、共同缔造, 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是持续分类管理、源头控制、重点调查守“土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在产企业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工程。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严防人居环境风险发生。深入开展污染源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快推进襄阳、荆州等地区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建设、宜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湖北经验。
  三、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全域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助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成长,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布局“双碳”发展新赛道,深入推进湖北碳市场建设,依托“中碳登”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引导绿色低碳产业在湖北集聚发展,加快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深化武昌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引导,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重点围绕工业、运输业、物流业、农业等重点领域发力增效,推动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效果。积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开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行动,依法实施“双超双有”“两高”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工程。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实施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大宗工业固废高效利用、畜禽粪污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塑料污染治理等为重点,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示范为引领,大力实施全省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服务美丽湖北建设。
  四、以排查防控为抓手,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把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放到全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一体推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态化抓好生态环境风险排查管控。一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源调查与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持续推进“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及时妥善处置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强化医疗废物环境监管,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环境监管与服务“两个100%”要求。落实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二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逐步推动各地开展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工作,关注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强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与监督。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动全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基线水平核准和年度评估。三是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定期开展放射源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及核技术利用单位综合安全检查,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强化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日常运维和安保,落实企业核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全省无较大及以上辐射事故发生。
  五、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核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我们将结合湖北实际,大力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美丽湖北建设的各项保障条件和支撑水平。一是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制定建设美丽湖北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真正发挥固定污染源监管核心制度作用。严格环境执法,依法依规严厉打击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支持,补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研究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灵活交易政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省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力量优势,突出地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存在的“卡脖子”难点问题,加大集成攻关力度,为美丽湖北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感知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好用好长江大保护等智慧监管平台,构建美丽湖北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四是进一步强化全民共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等活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宣传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环保科学素质。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做好群众信访办理与生态环境舆情处置。持续开展“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评选表彰工作。发掘弘扬和谐共生的精美荆楚故事,创作形式新颖、群众喜爱的生态文化作品,做强“灵秀湖北”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