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突破性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发布时间:2024-01-12)

邹 薇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立足省情特征,着眼长远发展,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坚定不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当前,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安排部署,抓好《意见》落实,突破性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国际大势,聚焦国之大者,推进新型工业化正当其时
  首先,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是我国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重点。必须敏锐地把握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把握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迎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新挑战。其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新型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技爆发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定制化等趋势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新型工业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而且对传统工业化路径进行反思和修正,正带来全球竞争和国家经济实力比拼的大变化。其二,现代工业与创新发展是大国经济博弈的主战场。自2022年底以来,美国政府连续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政府关键和新兴技术的国家标准战略》等官方文件,提出加强战略性公共投资,“实施现代工业和创新战略”“再次振兴:生物科技与美国产业政策”“再次成为制造业超级大国”等一系列方案。中美之间的竞争由“贸易脱钩”转向“产业争夺”,我国必须超前部署新时代的工业化新目标、新领域、新路径、新政策,建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三,有效防止“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后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发展重心转向服务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夺取全球高科技领导地位,既尝到了甜头,也经受了“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比如国内制造业岗位外流、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地区差距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等。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必须未雨绸缪,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防止过早“去工业化”。
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其一,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并进”的首要任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次进行,是一个“串联式”的、耗时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进行的、“并联式”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并进”的关键,高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能够为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经济保障。其二,必须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我国工业增加值连续12年全球第一,工业增加值占比连续11年全球第一。但是2013 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处于下滑通道中,由 2013 年的 30.67% 持续下降到 2019 年的 27.17%。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比已再度回升。就长期而言,各国工业化进程特征不一,出现了德日模式、美国模式、韩国模式等,具体体现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和变化趋势不同,工业化面临的国际环境也不同。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必须适合国情,探索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最后,从国内各省份比较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壮大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关键之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开局之年,多个省份已经召开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各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广东省提出“制造业当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聚焦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江苏把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一号”工程、龙头工程,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山东实施“工赋山东”专项行动,聚力抓紧抓实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统筹做强做优做大制造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三个经济”。浙江强化数字化改革引领,建立以“415X”产业集群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四川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全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北必须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推出系统性、前瞻性举措,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挥优势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构筑新型工业化坚实基础
  一是湖北工业门类齐全,要着力提高“含新量”。作为工业大省、制造大省,湖北工业共涵盖 41个行业大类、206个行业中类。“十三五”期间湖北第二产业名义增长41.43%,全国排名第6,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4.2个百分点。尽管面临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2022年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年累计增长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达17526家,同比新增2368家、净增1257家,均为近5年来新高。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定中,湖北全省新增303家,超过前三批总和。这些发展成绩充分显示了湖北工业体系完备、潜力大、韧性足的优势,要持续挖掘、发挥优势条件,在提高“含新量”上做文章。
  二是湖北工业转型稳健,要着力提高“含金量”。湖北三次产业比较均衡,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创新驱动增长动能强劲。目前,我省已经获批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成为全国“钻石形”科技创新空间地理布局的重要一极。汉江实验室实现了我省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10个湖北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2021、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户数连创新高,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4万家,增长达70%;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增长超过4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60亿元,增长超15%。新增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家、达到10家,全国第3。我省正在形成一大批“科技—产业—金融”创新联合体,要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级,通过全链条打造、全要素聚集,提高工业竞争优势和发展水平“含金量”。
  三是湖北工业动能充足,要着力提高“含绿量”“含智量”。我国作为世界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工业发展第一方阵包括粤苏鲁浙四个超级工业大省、豫闽鄂三个工业大省。同时,在工业增加值第一方阵的七省中,湖北与福建、江苏、广东、浙江一道,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位居第一方阵。湖北工业规模底盘大、产品多、增长稳,为新型工业化蓄积了丰沛的动能。但是也要看到,湖北在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目和增加值、工业产品进出口值、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等多项指标上,与发达省份还存在明显差距。湖北要不断在工业发展中推进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数字化变革,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促使工业发展强筋健骨,活力旺盛。因此,一方面,要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抓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提高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化赋能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提高湖北制造的“含智量”。
  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7年,全省制造业产值达到8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为此,要培育10家千亿级制造业企业、20家500亿级制造业企业、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百亿级制造业企业、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12468”优质企业梯队,进一步巩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地位,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力争由制造大省迈进制造强省行列。这些发展目标非常符合湖北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为未来五年“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育新板”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全省壮大优势产业、增强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目标。
  三、关注重点领域,统筹产业链群,以七大行动推进新型工业化
  我省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的战略,“大推进”的关键是在新型工业化的各领域、各维度全面推进、协同并进,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因此,《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提出了“七个新”的具体目标,即重构集聚发展新优势、打造优质企业新梯队、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打造产业创新新生态、优化区域新布局、建设供应链产业链新体系、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围绕这“七个新”具体目标,要开展“提能”“护航”“蝶变”“登峰”“协同”“固链”“出海”七大行动。这七大行动既关注重点领域,又突出产业链群,体现了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破题”“出圈”“成势”的整体思路和实施路径。
  首先,“七大行动”相互关联支撑,具有发展系统性。七大行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聚焦做大做强产业和企业,包括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市场主体培育“护航”、万企万亿技改“蝶变”行动。目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湖北主导产业和各类企业的发展动能,培育孵化更多新型市场主体,促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融入新技术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洪流。第二层次聚焦创新驱动和空间布局,包括三链融合“登峰”、产业集中发展“协同”、供应链平台“固链”行动。目的是健全“链长组织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的融合创新机制;按照“布局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要求,优化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平台效应,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第三层次聚焦开放发展,包括湖北制造“出海”行动。目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其次,“七大行动”锚定省之要事,具有政策连续性。“七大行动”紧扣我省产业发展、省域经济重大决策,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例如在产业集群“提能”行动中,强调加快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突出重点领域突破和特色亮点打造。培育壮大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全省工业倍增具有主导性支撑作用。依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要进一步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九个新兴特色产业,前瞻布局六个未来产业,着力壮大新优势、培育新主体、开拓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
  再次,“七大行动”着力锻长补短,具有措施针对性。“七大行动”注重政策措施精准得力。例如,对于我省具有优势的光芯屏端网产业、新一代汽车产业,提出了有力、有效的“锻长板”措施,要求以集成电路、光通信、激光产业为突破方向,发挥存储芯片领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加速壮大新能源汽车规模,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对于我省相对薄弱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补短板”的解决方案,指出要健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机制,发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源头创新作用,发挥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东风集团等央企主力军作用,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
  最后,“七大行动”细化分解目标,具有效果可测性。“七大行动”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而且提出了考核目标。例如,对于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域工业不强问题,提出实施工业强县“赛马”机制,通过强县带动周边县市协同配套,力争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县(市、区)达20个。对于优化供应链生态,提出加强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智能高效的“产业大脑”,培育3—4个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供应链平台,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60家。对于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提出力争规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深化中小微企业研发创新机制,持续选派“科技副总”1000人。这些“分其详于下”的目标能够强化“七大行动”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促进各项行动落到实处。
  总之,要把握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时代机遇,抓住我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创新红利、政策红利、市场红利、要素红利、空间红利,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机制、全链条产业保障机制、精准化基金撬动机制、动态化赛马争先机制,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