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导向与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4-02-02)

郝华勇

  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既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绿色生态本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全省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各市州又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到三级、四级流域片区,县一级则细化到小流域。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需要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站位,明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多重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着力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彰显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护与开发,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人口资源环境的多重效应。
  一、强化目标导向
  小流域是流域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经济的特殊类型。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高度认识,引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服务流域综合治理与四化同步发展,助推强县工程与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
  (一)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流域综合治理是立足“治荆楚必先治水”的湖北省情,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任务。小流域作为流域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是局部的、短期的举措,而是事关全局、长远的任务,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础和生态基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服务重点湖区综合整治,筑牢防洪安全底线。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和提标升级、确保水利灌溉和粮食安全。小流域综合治理要求尊重生态的系统性与流域的整体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
  (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省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单元,致力于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以水生态治理统筹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以水环境保护来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以水资源约束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一步细化用地分类,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求,在确保流域安全和尊重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前提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向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转型,明确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的规模强度约束,保障生态设施空间。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有序格局。
  (三)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通过治理倒逼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跃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通过治理夯实乡村绿色底板、彰显生态魅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通过治理让广大村民拓宽对流域复合功能的认识、提高流域价值功能认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助力乡风文明;通过治理带动村镇居民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促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发挥从生态治理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各领域的扩散效应,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通过治理彰显乡村生态优势,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着力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着力点,锚定发展目标,聚焦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形成合力,化解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以水系治理引领生态修复。湖北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不仅局限于水环境保护修复,而是尊重流域的要素关联性和功能复合性,构建小流域发展“一张图”,以水系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的系统修复,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复废弃露天矿山,消除地灾隐患、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加强水污染治理,选择符合村镇实际、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的污水治理技术,破解水污染难题;落实森林资源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快造林绿化,集中连片建设森林;推进土壤改良,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治污、清淤、贯通的步骤,治理湖泊水环境,退养还湖、推广绿色养殖。通过小流域水系治理,系统修复水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优化、村镇空间紧凑、土地节约集约,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因地制宜破解保护治理与四化同步发展难题。小流域因区域分布、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小流域在统筹保护与发展、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的区域异质性。全省选定十堰市茅箭区—经开区茅塔河、荆州市公安县崇湖、荆门市东宝区牌楼西河、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港、恩施州恩施市带水河5个试点区域为抓手,正是涵盖了平原型、山区型、丘陵型等全省小流域常见的不同区域类型,探索立足区情、差异化实践的具体路径。例如,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以工业污水处理为突破口,细化实施“雨污分流”;荆州市崇湖小流域推动传统粗放养殖向绿色生态养殖转型,生态赋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荆门市牌楼西河季节性缺水,通过保水、补水、蓄水、节水“四水法”保障水资源安全;咸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结合茶马古镇,将上、中、下游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区、产城融合区,差异化定位、协同化治理、互补化发展;恩施州带水河小流域,在修复治理基础上凭借生态旅游、绿色养殖、特色小镇,多渠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因此,各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上,既要抓住关键问题、兼顾流域要素的关联性、修复治理的优先次序与整体效应,又要立足各自区情、发挥比较优势,探索适宜的四化同步发展路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三)促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破除传统观念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的认识误区,就需要找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湖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不是止步于单纯的修复与保护,而是通过流域综合治理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底板和生态赋能,提高四化同步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坚持区域服从于流域,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使上下游协同治理,让保护者受偿、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探索搭建“两山银行”“水生态银行”等平台,将小流域内碎片化的生态要素整合打包,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交由市场开发运营,最终实现生态变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兴建绿道、发展地域特色民宿、植入文化创意、培育田园综合体、打造文化IP,彰显流域独特魅力,通过文化赋能和生态转化促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