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做好“人城产”三篇文章 助推“双集中”发展破题见效

(发布时间:2024-04-08)

谢晓鸣

  房县地处武当山、神农架两大名山之间,版图面积51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08万人,县城人口16.98万人。2023年以来,房县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坚持以“人、城、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动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努力促进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探索山区县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
  一、做好“聚人”文章,掀起进城新热潮。坚持以人为核心,精准细分重点人群,找准进城群体,量身制定政策,吸引人口向县城集聚,力争县城3年新增两万人左右,2023年政策带动城区新增人口8000余人,出现“外出人口回流、出生人口止跌回升、房地产逆势回暖”趋势。
  (一)以生育政策增加人。减轻群众生育压力,出台二孩、三孩家庭综合奖励政策,配套购房补贴、育儿补贴、托育服务等系列民生“大礼包”,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在县城购房分别给予补贴,外地来房县就业6个月以上生育对象同等享受政策奖励,激发群众生育积极性。2023年全县出生人口2050人,较上年多生187人,扭转自2017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趋势,出生率由3.71‰增至4.1‰,获评“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县”,目前46户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享受政策补贴购房。
  (二)以住房政策激励人。出台教师和医务人员关爱激励政策,对有购房需求的教师和医护人员进行补贴(户均限两人、包含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可叠加享受生育补贴,帮助群众实现进城“安居梦”。目前全县已享受政策补贴购房940户、网签654户,户均购房面积128平方米、户均补贴40平方米,已审核兑现458户,兑现房企奖补资金2839万元。
  (三)以招才政策吸引人。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出台人才招引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博士、硕士、“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企业高管等高层次人才,完善安家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新建人才公寓20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750套,新增大学生回房县2200余人、返乡创业1900多人。以上政策带动县城土地交易和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新增居住用地出让388.7亩,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12.1%。正在制定“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意见”,吸引外出务工回流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落户,预计每年吸引1200户、3500人进城安家。
  二、做好“兴城”文章,打造宜居新家园。房县县城五河交汇、历史悠久,城市风貌比较有特色。明确“两山驿站、诗酒美城”定位,把县城当景区建,打造具有诗意特色的精品县城,让群众乐意留在县城过上品质生活。
  (一)组团布局优空间。顺应山水格局,坚持南城北产、组团布局,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生活区主要在马栏河以南,划分为两个综合组团,西组团8平方公里是新城区,以西关印象为龙头,按照“保护、修复、传承、复兴”理念,建成一条集历史、文化、商业、观光、娱乐等元素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累计开业商户320余家,吸引北京宋庄艺术家79户,年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0万人,带动片区整体开发,建设文旅设施和高品质住宅区;东组团6平方公里是老城区,逐步纾解人口,推行矮楼房、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加快保障性住房、嵌入式公共服务建设,打造完整社区、活力街区;北侧6平方公里是产业集聚区,依山就势建设4个产业园区,完善园区科创中心、职工家园、基础设施等产业配套,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以园聚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有机更新补短板。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管线入地、雨污分流、片区治理”,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续建市政污水收集管网34.6公里、管线入地2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26个、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574户,新建高品质住房4346套,构建显山露水、疏密有度的城市空间。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有序实施城市道路桥梁、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改造3条主干道、9条微循环路,利用好零星地块和路边空地资源,新增停车位3700个。
  (三)完善服务强功能。聚焦群众最关切的教育、医疗需求,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设立教育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实施“百名名校长、百名名师、百名名医”培育工程,建成教联体9个、新增学位2400个,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提升医疗水平,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升到90%以上。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7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培育8个养老实体企业,培训护理人员180人。
  三、做好“强产”文章,拓展增收新路径。持续推动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一)集群式发展现代工业。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加快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根植主导产业,打造循环经济、纺织服装两个优势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再生铜、再生铝、型材加工等逐步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汇聚上下游企业13家,2023年实现产值197.5亿元、税收18.8亿元,龙头企业鑫资集团入选2023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纺织产业形成从棉纺锦纶到面料加工、服装鞋袜等全产业链,汇聚上下游企业23家,实现规上产值15亿元,纺织产业园获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纺织两个产业带动就业8700余人,吸引陕西、河南、重庆等周边地区来房县就业2050人。
  (二)链条式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业”,集中精力支持黄酒、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一链一策出台扶持政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保护利用好“房县黄酒”“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等地域品牌,注重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酿酒工艺,发扬千家万户做黄酒传统,培育黄酒生产企业15家、标准化酒坊224家、酿酒大户3000户,年产值32亿元;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15家,年产值13.6亿元,2023年新增“两品一标”5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62亿元。
  (三)融合式发展文旅商贸。依托地处武当山、神农架“两山驿站”区位优势,推进“武房神”旅游一体化建设,坚持文旅融合,擦亮“诗经、黄酒、野人”三张名片,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民宿经济,新增房州古镇、青峰大裂谷两家3A级景区,打造西商农港、唐城西路等9处夜经济特色街区,年承接“两山”游客350万人次,新培育市场主体1.5万户、总量突破5万户,批零住餐、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吸引8万余人就近就业。以信息整合、物流降本为切口,围绕主导产业,就地打造产业闭环,积极对接华纺链、九州通达等省级供应链平台,搭建房县供应链服务体系,开通房县至武汉物流专线,货物外运成本降低10%。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