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构建大安全格局重在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

(发布时间:2022-08-01)

魏登才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守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我们要从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高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坚决守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构建大安全格局非常重要。要通过构建党政统筹的大安全格局,促进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努力使发展成就可期、安全风险可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促共进。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
  一、建立党政统筹领导体制是构建大安全格局的关键
  构建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压实各级党委领导责任和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发挥党委政法委在构建大安全格局中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等作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格局。支持政府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从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方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生产履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加大领导班子考核中安全生产工作的权重,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工作中。支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安全生产相关违纪行为,依法依规落实对党员干部的责任追究。支持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治失职渎职犯罪行为。
  完善政府负责体制。根据《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等,分析新时代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从理清安全生产工作业务流程、健全覆盖全工作领域安全生产职责体系、抓好全工作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落地落实等方面入手,完善责任体系,确保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链条有效运行。
  构建地方各级政府闭环管理责任体系。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组织制定并层层压实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政府主要负责人要胸怀“国之大者”,带头严格执行“两个清单”,主动承担安全生产任务、负起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运用法治方式和现代科技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建立社会协同运行体制和治理制度是构建大安全格局的保障
  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
  在运行体制方面,做强群团组织助推体制。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构建社会组织协同体制。重点扶持发展城乡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治保维稳类等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人民群众参与体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流动人口、两新组织、网络空间的群众工作,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在治理制度方面,当前主要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互联网内容建设制度、网络安全协同参与制度、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制度等。
  在基层建设方面,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度化,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完善综治中心制度、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制度、社区管理和服务制度、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等。
  三、坚持“四治”融合是构建大安全格局的有效路径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当前要特别注重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引领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
  一是群众自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历史遗留累积的存量问题,着力管控新形势下出现的增量问题,坚决遏制各类矛盾问题交叉感染、叠加升级产生的变量问题。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宣传教育、扩大参与渠道、推动信息公开和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等工作,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使公民的自我服务、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实现途径。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发布志愿信息,依法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让项目与需求达成智能精准对接,充分发挥辖区居民、党员、志愿者的力量,以老带新,形成机制,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和效能最大化。通过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方法,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通过政府之间、政社之间关系的改革,赋予基层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源头上减少基层社会治理矛盾。
  二是依法管治。社会运行受其自身客观规律支配,但重要的还在于构建运行制度体系来引导、规范和控制其运行方向、轨迹与限度。奠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基础性制度基石,对于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极其重要。要坚持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以德导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加强居民区德治法治广场、长廊和楼栋等文化阵地建设,让居民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受到正能量引领,促进人心良善的社会治理机制建树。
  四是科技强治。在智能社会背景下,要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对社会治理专业性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完善资源共享制度,推动各部门数据集成应用,实现社会治理信息资源一体化。要完善标准规范制度,建立公共机构数据标准体系。完善深度应用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安全防护制度,推进安全技术措施与大数据平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应用。■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