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辑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01-30)

刘光远 蔡 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中国要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共同富裕,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路径,对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及其关系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解共同富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范围具有人民属性,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特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的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精神物质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起点是消灭贫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从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开拓性的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之后,中国的发展目标成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坚决杜绝出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文化理念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式新道路的必然要求,将坚持走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从最大限度的保障劳动者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调动各类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财富保障。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富裕,只有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与历史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耕者有其田”,共同富裕早期理念的确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并将“耕者有其田”作为革命的奋斗目标,强调解放人民,实现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农民土地问题所具有的急迫性,之后的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区域性的开展土地运动,使得“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了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作为推动力,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思想理念的早期探索与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公有制”,共同富裕制度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工业化、国防现代化基础,为后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突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完成了对共同富裕制度的构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夯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是人们共同富裕”,并通过提出“三步走”的政策导向,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在此理念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造成了区域间、群体间、城乡间的差距加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新三步走”“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清晰,也使得共同富裕的实现愈加接近。改革开放时期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及随后不断完善的各项保障制度,为日后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必要的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推行,扎扎实实的将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发展阶段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与部署,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目标不断前进。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应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区域间、学科间交流合作,通过完善奖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其次,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内循环,完善国内大市场,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第三,积极把握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中坚持对外开放,通过优化布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扎实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二)加强收入结构调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一方面,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未来高质量社会发展目标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目标升级,设定不同的中等收入标准,让处于不同层级水平的人群都有目标、有动力、有希望,最终迈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继续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三)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法治体系。建设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法律体系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使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完善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配套法律制度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引导促进城乡居民创新发展共同致富的法律制度,完善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法律上的保障制度,完善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社会基本福利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社会促进型政策立法,加强对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利益的基础薄弱产业或事业上,需要由国家立法推动或参与发展。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注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一是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城乡间协调发展,优化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全国性互补型经济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区域间要素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打破制度性壁垒,增强人口与要素在地区间、城乡间自由流动。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