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好“后现代理念”

(发布时间:2016-12-08)

                                                                                                                                   本刊评论员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市应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后现代理念”。用好“后现代理念”,是实现“和谐宜居”的路径,应该成为各地推进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全省各地抢抓城镇化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武汉出台《武汉2049》,襄阳、宜昌修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一些市、县通过新城建设或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各地都将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和载体,未来湖北将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是一个容错性弱的过程,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旦出现重大失误就难以逆转,或改正成本巨大。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就显得紧迫和重要。

  “后现代理念”,即一切有利于克服现代化弊端的思想与观点。现代化是个好东西,但掌握不好,现代化过程中的资源耗竭、生态灾难、道德颓败、人性堕落会给人类带来实体和精神上的劫难。这些弊端实则源于片面的现代化理念,如消费主义、技术主义、物质主义。这些理念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是过度强调城市的体量而忽视城市的价值和功能,过度强调城市的收敛而忽视城市的发散,过度强调城区的集聚而忽视城市的山水融入,过度强调城市建筑的整齐划一而忽视多元风格,过度强调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技术化而忽视生态化,过度强调城市的物质丰裕而忽视城市的精神道德涵养,过度强调城市的管理而忽视城市的治理,过度强调城市与农村的分野而忽视城乡一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纠正这些理念,消除这些弊端,关键靠确立和坚持“后现代理念”。首先是人文关怀。城市是人们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地方,以人为本,是城市的基本内涵。做到这一点,关键要靠规划者将这一理念融入城市的顶层规划,靠建设者融入城市建设的具体过程,靠管理者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靠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城市建成人的城市、人性的城市,而非单纯的产业之城、建筑之城。其次是生态宜居。绿色、生态是后现代理念的重要元素,也是人文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现实中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产业考虑、税收考虑等物的元素往往侵蚀绿色、生态元素。普遍发生的“雾霾”已经给各级各类城市敲响了警钟。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北京城市转型的重要背景。各地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深刻领会总书记要求的精神实质,将生态宜居放在突出的位置,将生态宜居落到实处。第三是精神幸福。城市应该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同步达成幸福的场所。由于现代性的影响,城市中普遍发生了物质至上、精神空虚、信仰匮乏、人性堕落、人情冷漠等精神滑坡现象,城市有沦为“精神沼泽”的危险。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必须遏制这种精神滑坡,将城市中的精神幸福提升到不低于物质幸福的程度,真正将城市建设成广大市民的精神家园。第四是社会和谐。社会分工、职业多元、利益多元是城市的基本社会特征,维护城市社会和谐是现代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基本要求,以城市治理实现城市和谐,也是“后现代理念”的具体体现,各地在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和谐宜居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