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实施“三乡工程”的黄陂探索

(发布时间:2017-12-18)

                                                                                                                           农业供给侧改革调研组

  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深化农村改革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把实施“三乡工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探索。“三乡工程”的实施,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增强了农业内生动力,带来乡村新的变化,成效显著,启示良多。

  一、“三乡工程”带来的变化

  (一)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补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以来,吸引社会资本68.2亿元,投入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在乡村交通方面,全区乡村组公路路网全部建成,村村通水泥柏油马路。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休闲观光旅游区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了光纤光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垃圾回收集中处理。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沟渠塘堰全部进行了整治。

  (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变成经济优势。黄陂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三乡工程”后,新农村、旅游区、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一大批项目的建设,不仅保护、改造、开发和提升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且新增了更多的生态景点,生态资源优势逐步转变成经济优势,黄陂成为武汉市民节假日最好的休闲去处。

  (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施“三乡工程”,为黄陂带来了大量资本、人才和项目。目前,已吸引能人回乡创办合作社185个,兴办企业50家,投资23.1亿元。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教育农业、农村电商等一大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四)多年积累的突出问题正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步得到解决。“三留守”、土地撂荒、大量民房空置等是当前农村发展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随着“三乡工程”的实施逐步得到解决。如姚集街杜堂村企业家葛天才投资3.8亿元回黄陂创业,与3个行政村418户签订协议,流转土地7000亩,创办“木兰花乡”景区,入股和租赁空闲农房142栋,发展创意创业企业77家,吸纳村民400人(其中,贫困人口86人)在家门口就业。

  (五)土地房屋变成股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实施“三乡工程”让农民闲置的房屋、撂荒的土地等要素都被激活了,房屋、土地租金、股权等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来源。长轩岭街仙河店村引进的武汉市石桥集团,与仙河店村132户空闲农房户主签订协议,与418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着力打造企业农场、职工花园、养老中心,该项目盘活仙河店村集体资产500万元,带动仙河店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

  (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城里人下乡享受田园生活。“三乡工程”的实施,让黄陂全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大都市市民来来往往,享受乡村生态之美,有的甚至租下民房加以改造,长期居住享受田园生活。

  二、“三乡工程”探索的做法

  (一)吸引社会资源,激活农村存量生产要素。黄陂区是武汉市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郊区。多年来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丰富的生产要素大量闲置。黄陂区委、区政府针对当前农村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起黄陂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木兰文化、百万黄陂人在外经商创业和千万武汉市民文章,用好用足用活“黄金20条”和“钻石10条”政策,实施“三乡工程”,请能人回乡创业,招企业下乡发展,引市民下乡体验田园生活。将社会资金、人才、管理、技术要素引入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流转土地、开发利用农村闲置民房兴办产业。初步统计,全区农村共有空闲农房5.73万套,占农房总数的23.6%,目前与企业及自然人正式签订租赁协议2341套(其中贫困户456套),实现年租金3746万元。六指街回乡能人郑先奎创办的武汉群益绿色生态园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同时,流转土地5800余亩;六指街新博村周东生创办的中天东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500余亩,水面2000余亩,与42户空闲农房签订10年租赁协议;姚集街崇杰村回乡能人葛天才,流转本村及邻村土地7000亩,建设木兰花香旅游观光景区,采取租赁房屋和房屋入股组建合作社的方式,盘活本村及周边闲置房200余套。

  (二)探索“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黄陂区以“三乡工程”为抓手,引入社会资本,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改变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下,把共享经济融入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体验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一三产业实现了有机融合。建设木兰大道,把全区1 家5A级景区、5 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串连起来,农业区变成了生态风景区、旅游观光区,乡村变成了城市市民的休闲度假养生区。

  (三)大打亲情乡情牌,培育新的经营主体。黄陂区在实施“三乡工程”时,大打亲情乡情牌,通过“三乡工程”,吸引和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在黄陂投资创业发展。目前,华侨城、碧桂园、省长江投等大企业纷至沓来。这些企业的进入,吸纳农民用房屋、土地、劳力入股,组建新的公司发展产业。有的公司进入黄陂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特色互补联合。

  (四)释放农村要素潜能,开拓农民增收渠道。黄陂区在实施“三乡工程”的过程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了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收入向四种收入转变:即土地的流转收入、财产入社的分红收入、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木兰花香景区开园半年来,吸引游客54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促进村民户均年增收入6.2万元,带动3个村集体年增收入60万元,成功实现40个贫困户脱贫,成为“三乡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的典范。

  (五)创新支农体制机制,以政府支农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金。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黄陂区改革支农方法,创新支农机制。通过“三乡工程”,用政府支农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以村为单位,按每个农户5-8万元补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村民房屋内部改造升级。在扶贫开发方面,用扶贫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贫困村开发山场、土地、空置民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贫困村民就近进入公司就业,同时把农民山场、土地、空置民房资源作为股本,参与发展休闲养生体验观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六)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黄陂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在做好宜居宜业文章的同时,注重黄陂农耕文化特别是木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乡工程”的实施,木兰大道、木兰山村、木兰草原、木兰花海、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纪念馆、木兰博物馆等项目,充分体现了独特的黄陂木兰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了木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外观充分体现中国式民居的风格。产业发展紧扣农业+和共享经济,环保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等发展模式,充分传承了中国农耕文化,并注入了现代农业文明的内涵。

  三、“三乡工程”实践的启示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和城市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内生动力,给我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一)转变发展观念,用市场理念推动农村发展。黄陂“三乡工程”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认真领会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开拓视野,转变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结合各地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用市场的办法借力发展,吸引城市的生产要素流入农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步伐。

  (二)用全域思维来做好发展规划。黄陂“三乡工程”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规划可以节省建设成本,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结合。一个地区的农村发展规划要做全域规划,要有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要做到山水生态资源全域保护开发,全域共享;区域特色文化要全域打造,全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全域规划,分头实施:区域产业要做到全域规划,全域打造。

  (三)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各地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资源要素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同。黄陂的“三乡工程”实践告诉我们,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农业较快转型升级,生搬硬套外地的经验不行,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要素,现有基础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本地优势。

  (四)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参与。黄陂的“三乡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借助农业内部和外部力量,利用农村和城市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做好政策和政府有限资金文章,用政策和政府的有限资金,撬动全社会的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引导全社会资源与农村生产要素相结合,激活农村要素,增强农村内生动力。

  (五)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乡村软实力。黄陂区实施的“三乡工程”,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发展生产项目,而且把文化的建设与打造当作重中之重。悠久的木兰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挖掘、不断开发、不断利用,不断传承弘扬。木兰文化遗产,木兰文化的品牌已经成为黄陂区一张亮丽的生态文化旅游名片,文化资源优势已经转变成旅游优势、经济发展优势。黄陂的“三乡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文化是软实力,是竞争力,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要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便捷、高效、规范的政府服务。黄陂的“三乡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政府的服务范围要扩大、服务方式要创新。对进入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要实施引导、一站式便捷服务;要进一步优化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管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下乡和能人回乡发展要建立相关信息库,跟踪服务,释难解疑;要健全工商、信用、安全、金融等重点信息的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度,规范服务流程。■

  调研组成员:

  梅学书 原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巡视员

  高 洁 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经济学院教授

  赵清强 湖北经济学院博士

  黄 璨 湖北经济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