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区域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6-12-11)

                                                                                                                                     秦尊文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范围包括10市(林区)39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包括襄阳市、十堰市、荆门市全境,武汉市、孝感市、随州市部分区域,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神农架林区。在我省“两圈两带”战略格局中,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具有重要地位,应当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湖北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一、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提出的背景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大河流域开发。1879年美国成立密西西比河委员会,1928年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的全面治理方案。国际上大河流域综合开发成为一股潮流。以后如美国的田纳西河、哥伦比亚河,前苏联的伏尔加河,法国的罗纳河等河流,都进行了流域规划并获得成功,取得河流多目标开发的综合效益。发达国家流域开发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变革,以过去的水生态修复为主转变为强调正确处理流域生态保护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多地从经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综合管理。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流域治理和开发。2012年底先后出台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2013年国务院又先后批复了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综合规划。与此同时,一些流域经济带的概念相继出现,并以地方层面提出为多。如湖南提出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天津提出的“海河经济带”,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同推进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等。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湖北推出“汉江生态经济带”最重要的背景,是长江流域正在成为国土开发的主战场。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视察,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为黄金水道。2012年底李克强同志在江西九江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路在转方式调结构,而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 “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

  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汉江流域的开放开发。2009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综合开发汉江流域的战略决策。2012年10月,省政府出台《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2年6月,李鸿忠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把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作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决定,将加快汉江流域开放开发、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将“两圈一带”的表述调整为“两圈两带”。“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由此正式提出,是对湖北区域发展战略新的完善。

  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对于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一极四区”。“一极”就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汉江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湖北占据55.23%。在长江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相距近千公里的南北区间内,汉江是仅有的一条水上经济走廊,将其培育成“新的区域经济带”,对于加厚、壮大长江经济支撑带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托流域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流域资源禀赋优势,探索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推进流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生态产业,高起点构建汉江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促进沿线城市之间经济社会的整合与互动,将汉江流域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转型新引擎和绿色增长极。

  “四区”就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区。首先是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丹江口水库是国家战略水源区,从今年10月份起向首都送水。湖北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十堰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襄阳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荆门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神农架林区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仙桃是国家园林城市,潜江是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谷城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县。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流域水资源的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继续开展“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比活动,争创“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镇”、“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市”,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

  第二是要建设全国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机遇,分段、分区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提升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管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不仅要保障首都人民喝上清洁的水,我们自己也要是清洁的。要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推动汉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梯级开发利用,办好国家“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试点”,为全国流域综合开发作出示范。 建立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利信息化体系、流域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力争经过5-8年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综合调度体系,探索和逐步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流域水权和水量分配制度体系。

  第三是要建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村、示范园区基地三级认证创建工作,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模式,打生态牌,走产业化之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在投入产品使用、生产过程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产品质量可追溯监控管理上做文章,围绕生态农业构建监督监管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基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全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

  第四是要建设世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成全国彰显“汉”文明的文化中心。以全球华人神农祭祖朝圣、世界武当道教朝圣为代表,建设“朝圣”之地。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从仙山圣水的山地生态景观到鄂北的岗地生态景观、再到江汉平原的湿地生态景观的渐变形成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旅游资源,着眼于区域经济和生态文化发展,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步伐

  今年5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3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前期研究工作。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步伐。

  (一)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首先是振兴水运。充分发挥汉江水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航道、港口建设,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联运。充分发挥江汉运河功能,江汉运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重大项目,为全国规划的20条水运主通道之一。全长67公里,进口位于长江中游荆州市龙洲垸,途经荆门市沙洋县,在潜江市高石碑镇汇入汉江。其功能主要是保证调水,同时沟通长江和汉江航运,大大提高运输效率。我们要积极推进将汉江水道、江汉运河纳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体系,争取国家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和产业布局方面给予倾斜,合理布局汉江、江汉运河港口,对重要港口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加快铁路建设。畅通流域内外重要通道联系,提高铁路技术等级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和带动能力。对外,加快武汉—西安客专、郑州—重庆客专建设;推动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和集疏运铁路开工建设;对内,襄阳—荆门—宜昌、武汉—仙桃和潜江、武汉—天门—荆门的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十宜铁路通道建设,实现焦柳线扩能改造;加快推进汉江平原货运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输功能;推动汉丹铁路“老丹段”电气化改造,恢复汉丹铁路客运。在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努力建成覆盖50万人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和20万人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再次,完善公路网络。重点推进十堰—宜昌、枣阳—石首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辐射汉江流域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加强现有国省道的改造,推进流域内国省干线公路升级和路网结构优化,实现县县通一级公路,所有乡镇(含重点开发区、大型工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等)通二级公路目标。加强库区淹没水运设施复建和公路渡口改造。

  此外,要提升航空运输功能。加快落实低空开放政策,筹划改造和新建荆门、天门、随州等通用机场,推动荆门、襄阳等地通用航空发展。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世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同时,要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工业转型发展。

  首先是推动汽车制造、石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实施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改造项目。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策划和推进一批壮链、强链的重大项目,以增量提升促存量优化。特别是湖北汉江流域最大的产业汽车制造业,要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武汉—襄十随汽车产业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

  其次,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汉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特别注重通用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整合荆门、襄阳、武汉(汉南区、东西湖区)等地通用飞机研发和生产力量,努力打造国内集研发与制造、航空物流、航空生态旅游、教育培训、运行保障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高地。

  再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潜江、钟祥等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充分发挥荆门市、武汉市东西湖区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示范效应,鼓励谷城的再生资源产业园、老河口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联合发展,支持十堰张湾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机制建设,培育一批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

  (三)加快汉江流域城镇带建设

  在积极发挥武汉全省龙头作用、加大对汉江流域辐射的同时,着力将襄阳培育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今年1月1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对襄阳提出了勇当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龙头的明确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并加强汉江沿线的城镇密集区的建设,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汉江流域城镇带。

  在湖北汉江上游和鄂西北地区,要以襄阳为龙头,大力推动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其中,襄阳、十堰两市要积极推进丹河谷城市组群建设,将其作为襄十随城市群突破口、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先行试验区抓紧抓好;另外在十堰境内,还要进一步推动竹房城镇带建设。在汉江中游地区,要以荆门城区为核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支点,打造“鄂中城市群”;在下游地区,重点打造仙潜天组团和孝应安城镇密集区。此外,加强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的建设。

  (四)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力度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调水95亿立方米后,汉江中下游COD(化学需氧量)水环境容量的损失量为11.81万吨/年。而且,陕西启动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实施后,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要争取国家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应设立汉江中下游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排污口关闭改造和工业园区供排水设施建设补偿;设立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补偿资金,促进多功能生态林建设,提高汉江中下游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加大对汉江流域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包括生态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要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纳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补偿范围。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建立健全汉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补偿机制。

  其次是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鉴于中线调水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巨大风险,吸取国外调水的教训,建议国家设立汉江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措施。要做好“水”文章,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贯穿到水利规划、建设、治理的各环节。

  (五)加强与相邻省市的合作

  汉江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汉中市宁强县冢山,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78个县(市),主要涉及湖北、陕西、河南三省。流域的整体性决定必须开展合作,因为无论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还是交通建设、产业布局,都必须从流域的整体角度业考虑。当前,要重点与陕西、河南合作,把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向国家战略。

  一方面,强化与陕西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加强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汉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合作,共同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和汉江水资源,共同建设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工程,共同开发汉水文化,共同推进武(汉)-西(安)客专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与河南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加强与南阳、信阳合作,在接壤地区共建“鄂豫城市群”。加强快速交通廊道建设;提升产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鼓励发展与汽车产业基地配套的汽车配件业;以“三国文化”为纽带,积极链接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强生态环保合作,联手加强唐河、白河治理,共同为保护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