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竞推新举措 共营好作风

(发布时间:2018-02-06)

  ——2017年武汉等市作风建设创新举措巡礼

  本刊记者 紫 荆

  2017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我省各地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新精神,持续保持作风建设高压态势,着力创新作风建设实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四风”隐形变异问题,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去年,我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106个,处理4400人;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刀亮剑,在全省部署开展不担当、不作为,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文山会海、照抄照转等专项治理,全省共整改各类问题14363个,处理和问责5715人。全省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带动了社风民风全面好转。本刊记者在有关部门和单位支持下,梳理了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随州等地抓作风建设的创新举措及其明显成效。

  武汉:率先向“新衙门作风”宣战

  去年,新春上班第一天,武汉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以改进机关作风开局,旗帜鲜明地向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的“新衙门作风”宣战,大力清除机关作风积弊。

  问题就是工作导向。武汉市针对“新衙门作风”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迅速而有力地开展,其中“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治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工作不实、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治理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文山会海、照抄照搬”问题专项治理由市委办公厅牵头,市纪委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办,对突出问题进行执纪监督问责。据统计,去年以来,武汉这3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共检查发现各类问题1837个,问责328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机关作风在转变,认为现在不仅“门好进、脸好看”了,“事也好办”了。

  电视问政,武汉是先行者,至今已开展8年,早已成为治庸风暴中的“重头戏”。如今,电视问政常态化已成为武汉整治“新衙门作风”的重要一招。每个工作日,武汉聚焦一个作风方面的具体问题在电视上曝光,《长江日报》同步开辟专栏进行宣传。电视问政常态化,立竿见影的监督效应在明显增强。

  大力开展基层作风巡查,让基层作风问题无处藏身。去年2月和9月,武汉先后派出两批“108将”,组建市委基层作风巡查组,化解信访积案,查找基层“微腐败”。截至去年12月底,第一批基层作风巡查组查处作风和“微腐败”问题1846件次。

  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一些干部的“冷漠症”寒了群众的心。整治“新衙门作风”,首当其冲是治“冷漠症”。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变群众“上访”为“上网”。截至去年12月底,网上群众工作部共交办群众投诉、建议、留言814619件,按期办结率达99.37%。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就藏身在众多审批事项和繁琐的办事流程中。去年,武汉试点推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模式,努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去年以来,全市公布的9653项“三办”事项中,约50%实现“马上办”、80%实现“一次办”,45%实现“网上办”。

  “有事立马到,无事不打扰”。去年3月,武汉市启动“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项目)”活动,组织全市1026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1026家重点企业,共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3266个,已协调解决3244个,解决问题比例达99.3%。

  开展“十佳、十差”单位评选,给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单位亮“红黄牌”。去年10月开始,蔡甸区针对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质量不优、群众公认度不高等突出问题,面向全区基层单位开展“十佳、十差”民主评议活动,给尸位素餐的“假把式”亮“红黄牌”。如今,这种剑指“新衙门作风”的民主评议机制已从蔡甸区复制推广到武汉三镇。武汉规定,同一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不满意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就地免职。

  襄阳:强化督办问责促落实

  2017年,襄阳市聚焦整治“为官不为、为官慢为”现象和“懒庸推慢浮”作风顽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活动始终以推动工作落实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问题导向,深究一些“不落实”现象背后的作风问题,破解“末梢堵塞”现象,全力打通推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畅通“落实直通车”。聚焦群众需求,落细落小。襄阳“作风建设年”活动从老百姓身边“小事”抓起,让群众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真切变化。市作风办先后围绕农村建房乱收费问题整治、市直单位“三无小区”包保情况、信访积案化解等群众关切问题开展督查,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暗访,对火车站广场环境问题和理发店办证难等问题开展了现场协调督办。实行“不打招呼、不预设目标、不限定次数、直达一线”的督查方式,坚持看材料更要看现场、问干部更要问群众、重行动更要重结果,全年开展各类专项督办检查26项。坚持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应,对一些反复性问题揪住不放,反复查、定期看,切实督出成效。市作风办发挥督办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各地各单位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互动共抓的督办落实格局。一年来,在市作风办督办下,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办结落实督办事项264件,有力地促进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织密“群众监督网”。群众是监督的重要力量。襄阳坚持把群众监督、群众评议、群众检验作为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依靠。全年先后以文明城市创建、精准扶贫、履职尽责等为主题,开展4期市民问政,台上问政单位115个,问责干部34人。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聘请19名市民监督员参与市民问政、开展明察暗访,全年受理督办市民监督员反馈问题40余件。疏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在“云上襄阳”开通《你问我答》栏目,在政府网站、《襄阳日报》、襄阳电视台开设作风建设专栏,收集市民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督办,每10天向市委主要领导报告媒体曝光问题的整改情况,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亮起“问责警示灯”。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个。襄阳坚持“铁腕问责”,依靠严的制度、铁的手段形成强大震慑。运用各类通报曝光手段,对落实不力、工作推诿、敷衍塞责的干部点名道姓曝光。发挥负面典型警示作用,集中通报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和个人,各级媒体聚焦“懒庸推慢浮”现象开展各种采访曝光活动。强化问责导向,聚焦推诿扯皮现象,对岘山绿道管理责任扯皮问题、高新区和襄州区交界处垃圾清理相互推诿问题等进行严肃批评问责;聚焦工作粗糙现象,对市文体新广局出现重大工作失误问题进行调查并通报;聚焦落实不力现象,对新建航站楼未按时启用进行调查问责等,全年共追责问责169人。

  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有效提振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去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位列全省市州第二位。

  宜昌:开刀亮剑扶贫领域作风问题

  2017年初,宜昌贫困村存量数为131个,贫困人口存量数为8.3万户21万余人。如何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考验着宜昌各级各部门的政治担当和工作作风。然而,在脱贫工作中,仍有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扶贫资金被套取、被挪用;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躲事避事,搞官僚主义;有的干部心浮气躁,说话做事瞻前顾后,搞花架子等。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贻误的是脱贫攻坚工作。

  宜昌市委召开深入推进转作风、抓落实视频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工作容不得“宽松软虚”等不良作风。下发《关于深入推进转作风抓落实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全面排查脱贫工作中的“宽松软虚”等问题,做到问题查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

  以严肃问责激发责任担当,倒逼工作落实,对扶贫领域任何违纪问题一律不放过。 一年来,宜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扶贫领域腐败、责任落实不力、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及时亮剑、快查快结。全年共立案审查扶贫领域案件248件,处理279人。

  宜昌市委出台“九条意见”,分别从干部导向、用人理念、正向激励、机制活力、干部能力、资源配置、考核评价、容错纠错和治庸促下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倡导鼓励干部争做“讲政治、善谋事、会创新、敢担当、能落实”的“工匠+猛将”型干部,力促干部作风向“严紧硬实”转变。如,宜都市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对在脱贫攻坚等9个重点领域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不想干事、不想出力、斗志衰退、干劲减弱的干部亮起红灯,及时教育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树立了选人用人新导向。

  2017年,宜昌全市上下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一项项抓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有力举措,让脱贫攻坚工作按下“快进键”,全市实现81705人脱贫、60个村出列、18315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完成了年初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荆州:重拳整治“人情风”

  近年来,荆州市坚持把整治“人情风”问题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问题集中整治,有效遏制了奢靡之风的蔓延盛行。

  严明纪律,形成齐抓共管整体合力。注重把规矩立起来,出台了《关于禁止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的暂行规定》,对操办范围、操办对象、纪律要求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对职责范围内的党员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问题不制止、不报告、不查处,导致违纪行为屡禁不止,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取消该单位“文明单位创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评先资格。着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合力,市委成立了整治“人情风”专项领导小组,同时组建联合督查专班;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查处,接受信访举报,严肃惩治违纪违规行为;组织、人社部门把是否大操大办婚丧事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对违规党员、干部处理力度;宣传部门把婚丧喜庆事宜操办纳入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公安部门加大巡逻巡查力度,对婚丧喜庆活动中的聚众赌博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税务部门加强对餐饮宴席的税收监督。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倡导树立节俭、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深度造势,营造全员参与大氛围。各级党组织把“人情风”作为问题实例和研讨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化对“四风”问题的认识,筑牢抵制“人情风”的思想防线。市纪委选取历年来查处的违规大操大办典型案件49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营造“不敢、不能、不想”的氛围。各级新闻宣传部门深度聚焦“人情风”,相关单位在媒体和户外大量投放公益广告,展开强大舆论攻势。各县市区利用电视、电台、新闻周刊、网站等阵地,切实抓好专题宣传,做到新闻媒体、机关单位、村组社区三个全覆盖。在治理党员干部“人情风”的同时,注重对农村“人情风”的引导和治理,通过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共同抵制“人情风”。

  多措并举,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实施公开承诺制。全市党员干部作出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和不出席“人情宴”的公开承诺,全市1185名县级干部向市纪委签订书面承诺书。实施操办申报制。操办婚庆事宜应于10个工作日前提交申请报告,事后10个工作日内进行情况报告;操办丧葬事宜的事后15个工作日内报告操办情况。实施监督举报制。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设立监督举报平台,及时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信访举报。近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接受群众举报128起。公安县对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予举报人1000元以上的奖励。实施明察暗访制。采取组织专班检查、县市区交叉暗访、委托“第三方”暗访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快查快办、快结快报。实施责任追究制。市纪委先后查处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典型案件111起,给予党政纪处分179人,收缴、退赔违纪资金100多万元。

  随州:《作风聚焦》掀起作风建设风暴

  2017年,随州市纪委创新监督执纪问责方式,在市级新闻媒体开办《作风聚焦》专栏,紧紧扭住线索收集、暗访曝光、督促整改、查处通报、追踪问效“五个环节”,持续暗访、曝光机关干部精神不振、能力不足、守纪不严、效率不高、作风不实、担当不够、执法不公、为政不廉等八个方面作风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曝光问题100个,掀起了作风建设风暴,促进了干部作风大转变。

  广辟线索渠道,问题收集不间断。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公告、借助“四风”随手拍、信访举报等多渠道收集一批问题线索;与发改、经信、招商等16个部门建立问题线索定期移送机制,定期移送一批问题线索;通过走访企业和基层站所、村(社区),主动出击排摸一批问题线索;通过“大数据”天眼查出一批问题线索;每月督促各县(市、区)上报一批问题线索;对曝光的问题适时追踪回访,从中发现一批问题线索。全年共收集问题线索213条,逐一登记,台账管理。同时,每月对16个单位问题线索定期移送情况进行通报,督促部门主动参与,主动移送。

  突出工作重点,明察暗访不停步。紧紧围绕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服务、精准扶贫、安全生产、部门履职尽责等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落实,针对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不间断、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截至目前,在已收集的213条问题线索中,暗访组已暗访查实53条。

  敢于动真碰硬,通报曝光不留情。坚持曝光常态化,每周曝光问题1期,并结合工作实际增加曝光频次。《作风聚焦》专栏曝光的问题同步在随州电视台、广播电台、随州日报等市级主流媒体“亮相”,并以《工作专报》的形式向市“四大家”领导报告,扩大影响、增强威慑。截至目前,《作风聚焦》专栏共播出48期,曝光问题100个,有效祛除了少数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冷漠症”,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纷纷点赞,市民、网友留言发表正面评论达2000余条。

  督促问题整改,效果结账不打折。对曝光的问题,坚持穷追不舍、紧盯不放。问题曝光的次日,及时向涉事地方、单位党组织及其所在的纪委、派驻纪检组分别下发《督办函》,实行“双督办”,既督主体责任又督监督责任,既督过程又督结果,共下发督办函89份。对典型问题的整改落实,固定一个暗访组,适时跟踪督办,“杀回马枪”式回访,不整改到位不罢休。截至目前,在全市曝光的100个问题中,已整改到位87个。

  严格执纪监督,问责追责不手软。加大对曝光问题的追责问责力度 ,坚持“问题不整改不放过、相关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人民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的原则,对《作风聚焦》专栏曝光的问题,做到快查快结快处,对影响较大、情节较重的典型案件,一律实行“一案双查”,严格实施责任追究。截至目前,《作风聚焦》专栏曝光处理相关责任人205人,对19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