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确保脱贫摘帽

(发布时间:2018-05-19)

刘智勇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脱贫;群众要脱贫,必须兴产业。宣恩县牢牢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探索出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2014年以来,全县已脱贫65782人,尚有26263人未脱贫,计划今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一、大力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彰显产业扶贫“叠加效应”。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宣恩始终坚持打富硒有机牌、唱产业融合戏,为恩施州乃至全省探索了一条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扶贫新路。一是抓品牌创建,让特色产业迈上新高度。宣恩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富硒、有机特色,加强基地建管,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建成贡茶、黄金梨、贡水白柚等万亩产业经济带和111个特色产业专业村,覆盖贫困户19774户、66073人,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超过8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基地2.16万亩,先后被授予“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等称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恩施州率先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申报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抓龙头引领,让利益联结联出新活力。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四位一体”产业扶贫,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协议,统一管理,溢价收购,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通过将贫困户捆绑到扶贫产业发展上,构建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体。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家,其中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0家、家庭农场304家,带动158个村1.4万余户农户实现脱贫。三是抓要素完善,让融合发展融出新收入。绿色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宣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势,依托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资源,按照“村村寨寨是景点、家家户户是宾馆、老老少少是导游”的思路,围绕“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品牌打造和旅游“六要素”配套建设,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村一景”,集中打造乡村旅游“十姊妹”,统筹推进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稳定增收渠道,形成一批特色民居集中地和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带动3300户11700人稳定增收脱贫,实现生态美和群众富的和谐统一。
  二、大胆创新三级金融扶贫互助模式,持续释放金融扶贫改革红利。在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宣恩将现代金融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创新“扶贫资金+扶贫互助社+银行信贷”扶贫路径,通过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增加,打通金融惠民“最后一公里”,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完善体系,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从2007年起,宣恩县作为全省首批农村扶贫互助社试点县,逐步探索出适应农村发展的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模式,建成一套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和11项制度支撑。在2016年七省(区)“普惠金融暨金融服务网格化”现场会上,金融界专家现场观摩了椒园镇金融扶贫“黄坪样板”。县、乡、村三级扶贫互助社已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省金融扶贫示范县”。目前,金融扶贫贷款余额达到11.98亿元。二是防控风险,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的财政支持机制。在建立三级金融扶贫互助社体系的基础上,风险补偿基金扩充到5000万元,承贷金融机构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对贫困农户和市场主体分别按7∶3、5∶5的比例与承贷金融机构分担风险。在“平台撬动”创新扶贫的同时,实行贷款分类贴息,对按期归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按基准利率实行全贴,对履行扶贫协议的农业种养加工大户和涉农企业贷款分别按5%、3%给予贴息,支持792户贫困户依托5749万元贷款创业增收,引导130家市场主体包保4000户贫困户脱贫。三是政策牵引,激活接地气的金融供给。出台《宣恩县关于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创新推行“户贷合用”“分红贷”“扶贫益贷”等新模式,累计投放信贷收益扶贫贷款4225万元,以“资金支持产业经营主体,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村(户)发展产业脱贫”的方式,保证贫困村(户)有股权收益、信贷收益、就业收益和产业收益,让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十一五”期末的8.7亿元增加到50.9亿元,7年时间增长了5.9倍,其中涉农贷款44亿元,占全县贷款规模的86.3%。
  三、全力构建全产业链扶贫模式,确保打赢全县脱贫摘帽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产业,才能提高脱贫质量,才有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把“贫困县”的帽子摘下来的坚实基础,才能确保如期脱贫。我们成功打造了独具山区特色的“工业梯田”,不断壮大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产品加工、市场终端等链条环节优势,打造了一条全产业链与精准扶贫协同融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成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是政府主导,搭建产业扶贫平台。按照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一区三园”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在椒园生态产业园培育了30多家联动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和平绿色制造产业园培育了20多家建材家居生产集群,入园企业达到114家。通过引导园区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延伸企业“价值链”。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特色产品综合基地和电商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网店带贫机制,一店带多户、一店带多村,全县9家电子商务企业拥有网店803个,从业人员达到797人,带动贫困户开设网店庭院就业,实现创业经营增收。二是企业主体,带动产业基地建设。园区的土家爱食品、亚麦食品、伍家台富硒贡茶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茶叶、白柚、大豆、辣椒、土豆等基地22万余亩。其中,亚麦公司实施“归园田居蔬菜公社”项目,同时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增加贫困户土地流转收入、农业经营收入和入股分红收入,包保该村97户贫困户240人脱贫。土家爱公司在全县15个村建立黄豆种植基地,采取“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免费发放4.2万斤黄豆良种,组织带动787户贫困户种植黄豆3100亩,直接为贫困户增收336万元。三是就业为本,回归产业扶贫初衷。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实体经济,1100余贫困人口在园区就业脱贫。加快创新创业产业园建设,引进产业转移企业孵化入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西湖区,有序输出劳务人员,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产业扶贫目标。同时,坚持以提高岗位技能为抓手,着力提升贫困员工、合作农户的劳动技能,如亚麦公司成立亚麦食品培训学院,实施“百名店长和百名技工培养计划”,提升贫困户致富能力。土家爱公司成立基地管理部门,对合作贫困户开展种植技能培训1450人次,对贫困户职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2人次。■
  (作者系中共宣恩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