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 努力实现发展改革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6-12-11)

                                                                                                                                     李乐成

  一、结合湖北省情实际,深化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以新常态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一认识正在对宏观政策、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问题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影响。认识经济新常态,关键在于把握“新”和“常”两个字。“新”表明发展进入了与以往不同的状态和阶段;“常”表明这种状态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结合湖北省情实际,新常态主要有 “六个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成为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出现自然回落,发展速度进入7%—8%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具体到湖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共性看,我省和全国一样也存在逐步放缓的趋势,GDP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降至2013年的10.1%。从个性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增速总体保持高于全国、高于东部、中部靠前的态势;二是主要指标在全国逆势进位,呈现“弯道超越”的特征;三是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区域经济呈现多点支撑、趋向协调的发展态势,发展气场增强,潜在增长率较大。

  (二)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成为常态。从全国讲,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三次产业中过度依靠工业、东中西三大区域中过度依靠东部地区、收入分配上过度向资本倾斜等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打造经济升级版已成必然。对湖北而言,经济结构主要存在“三块短板”。区域结构上,武汉市“一城独大”,城市首位度之高全国少有,县域经济总体偏弱;产业结构上,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重,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需求结构上,经济外向度不高,低于全国36个百分点。湖北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而紧迫。

  (三)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全要素增长驱动转变成为常态。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低成本竞争力逐步削弱,必须增强开放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新态势、新规则。对湖北而言,资金、土地等传统要素正进入“紧平衡”状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等“短板”突出。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空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科教优势转为创新优势,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成为湖北可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四)深化改革和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化成为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国内大市场,是增强内生动力,解决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在较长时期处于制度破旧立新的过渡期。对湖北而言,市场化程度、开放度偏低,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更为繁重。

  (五)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创新成为常态。“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兜底”、区间管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等成为宏观调控的常态化思路和方式。从湖北看,在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时,更加注重机遇细分、区域细分、行业细分、政策细分,更加体现湖北省情实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既保持战略规划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增强灵活性、精准性、操作性势在必行。

  (六)形势复杂严峻成为常态。国际经济处于新旧秩序转换期,斗争形势趋于复杂化。国内处于“三期叠加”,面临加快实现中国梦、打造经济升级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等多重任务多重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困难等长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从湖北看,不仅存在以上共性问题,还有“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发展改革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转变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面对新常态,必须加快打破思维惯性,加快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以转变求适应,以创新求突破,把握新形势下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主动权。

  (一)牢牢把握发展与转型双重任务

  1. 转变简单与全国同步进入换挡期的思想,坚定加快发展不动摇。既要立足发展不够的最大省情,又要把握转型发展的经济规律,肩负起发展与转型的双重任务。要增强大局意识,以湖北之快服务全国大局之稳;增强政治责任,保持好于、优于、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标准不降低;增强机遇意识,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五局汇聚”的发展态势和多种优势叠加的发展基础。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要求,坚持“以发展论英雄”的导向,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2. 转变靠传统发展方式抓发展的思路方法,坚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我省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容量难以支撑传统发展模式,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外部市场竞争也不允许。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 “三维”纲要,坚定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向改革、调结构、扩内需和惠民生要动力,我们在规划编制、项目策划、政策制定、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要做大幅度调整。

  3. 转变靠政府主导抓发展的思路方法,坚定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作用不动摇。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转变政府职能,坚决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观领域退出,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打造“有为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要主动补位,积极作为,加大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落实力度,围绕建立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规则制度、法律、政策等创新。

  (二)统筹做好政策谋划与落实两篇文章

  1. 转变过去被动等大政策、大机遇的思路方法,增强主动超前谋划政策、推动政策、把握政策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推广谋划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汉十城际铁路等重大事项的经验,善于“谋思路,做文章,拿点石成金的措施”,抢抓国家打造经济升级版、推进“一路一带”、促进东中西互动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拓展政策谋划空间,把握主动权。

  2. 转变过去浮在面上、粗放式地谋划政策的思路方法,增强精准化、细分化谋划政策的意识和能力。去年以来,国家围绕支持小微企业、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出台了一系列 “稳促调惠”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必须加强政策精细化研究,通过细分战略、细分规划、细分行业、细分政策,从一般之中抓住特殊性,结合湖北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区域和行业特点等进行深度挖掘和转化。

  3. 转变过去重政策争取轻落实的思路方法,增强抓政策创造性转化和落实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努力从国家争取了一批改革试点示范任务,但落实效果并不太好。这里有政策本身“水土不服”的问题,但更多还是我们抓政策落实的思路、方法比较老套,跟不上形势变化。要上好“市场大学”,提升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划、落实政策的能力。

  (三)坚持增强投资工作定力与创新两手并重

  1. 转变抓投资信心和态度摇摆不统一等观念认识,进一步坚定抓投资和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湖北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毫不动摇的抓好投资,这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对抓好投资工作做出明确指示。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投资是“驾辕之马”,是“底盘”和硬支撑,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省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北京争取项目,不仅统一了全省上下抓投资的思想认识,还指导我们拓展了主动作为的空间。

  2. 转变过去偏重总量速度的思路方法,坚定抓投资结构调整不动摇。把投资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作为促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规划、标准、政策导向,增强抓有效投资的自觉性,主要侧重于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抓好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和扩大消费等。

  3. 转变由政府主导抓投资的思路方法,坚定市场主导的方向不动摇。转变融资思路,从重点“盯上级”、“盯政府和财政性资金”转到“盯社会资本和社会需求”上来。政府投资要加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体现公益性、基础性、引导性,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竞争性领域主要依靠民间投资,非竞争性领域要通过BOT、B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创新要素保障思路,打破封闭、静态的要素观,大胆采用改革、开放、市场的办法拓展要素配置边界,破解发展难题。转变投资运作模式,推广“飞地经济”、“园外园”、跨江合作等模式,加快市州投资考核制度创新,引导各地创新投资发展模式。

  4. 转变过去偏重登记式、统计式的被动组织项目的思路方法,坚定主动超前谋划项目不动摇。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战略谋划、规划引导和项目策划上来。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试点示范80多项,此外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后调水时代”、“后三峡时代”重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我们策划项目的宝库。要围绕“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科学测算投资项目、要素保障等支撑条件,抓紧谋划 “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储备工作。

  5. 转变过去就“投资”论“投资”、偏重审批导向的管理方式,加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把改革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作为抓投资的根本方法。加快建立以“放宽、搞活、提速、减负”为核心行政审批制度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释放民间投资活力的投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联动机制,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建立完善投资诚信制度和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建立适应新形势新需要的在线监管、项目稽察制度。

  (四)坚持转型中发展、发展中转型两轮驱动

  1. 转变偏重于抓总量规模的思路方法,坚定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世界经济正处于再平衡过程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规则创新等成为推动再平衡的关键动力。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形势逼人,出路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要通过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来激活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尤其要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科教、市场、区位等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

  2. 转变偏重抓生产导向的思路方法,坚定抓需求导向。在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始终围绕“有效需求”和“市场价值”做文章,体现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方向。把市场细分领域研究作为产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上我国大致经历了以轻纺工业、家电产业、基础设施关联产业、住房和汽车产业为终端的四个产业群。目前住房和汽车消费正在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成熟期,对下一轮消费热点在哪里?我们认为应聚焦到信息化的关联产业,比如智慧产业、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等;聚焦到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的高端制造业,比如高端医学装备、医疗器材等;聚焦到以提升生存质量为目的的高端制造业,比如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装备、再制造、城市矿产等;聚焦到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民生类产业,比如老年产业、健康产业、城市防灾救助、户外休闲装备等;聚焦到补短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

  3. 转变偏重分头抓三次产业发展的思路方法,坚定抓产业融合发展不动摇。坚持促进“三个融合”,即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融合,坚持“四化同步”的大方向,走产城融合的路子;促进信息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深化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基础上,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等融合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工业和农业等互动融合发展。

  4. 转变偏重抓单个产业的思路方法,坚定抓产业集群发展、关联发展。江苏太仓一个县级市,2013年生产总值近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靠的是产业集群发展。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我省“十三五”应着力抓好的重点产业集群,一以贯之地抓出成效。把开发区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推动开发区尽快突破“工业集中区”的低层次,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的高水平园区。

  5. 转变偏重抓国内和本地市场的思路方法,坚定扩大开放不动摇。经济外向度不够,一直是我省的短板。要坚持全球视野,在统一大市场、区域一体化、国际互动合作的大背景下谋划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加快打造开放平台,支持武汉市创建内陆自贸区,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布局,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抓好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产业互动转移等,打开产业发展空间;加快优势和过剩产业“走出去”。推动跨国合作,在生态环保、中小企业、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与韩国、东盟、俄罗斯、中亚、欧洲等合作力度,在我省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母船”。

  (五)坚持抓好能力提升和作风改善两个保障

  1. 转变偏重对微观管得过多过细的思路方法,坚定通过市场化改革“倒逼”职能转变。由过去偏重事前审批、抓具体项目组织推进、抓微观经济管理转到谋划大战略、编制大规划、推进大项目、营造大环境上来,进一步突出谋大局、议大事、抓重点,提升当参谋的能力水平。深入简政放权,由过去偏重减事项、减数量转变到减程序、减前置条件等细节上来,增强放权的质量和效果。营造公平、高效、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平台、投资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试点、规范中介机构管理、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省级调控体系等重点工作。

  2. 转变偏重依靠传统思维习惯和方式应对新形势的问题,不断提升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一是提升适应能力。加快适应经济发展和反腐倡廉“两个新常态”,鼓励引导发改系统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干事而不出事,让纪律紧约束成为一种习惯。二是提升学习转化能力。搞“点菜式”培训,从干部最缺、最需要、最容易见效的知识培训起,对基层、对机关不同层次的干部实行量身订做、定向培训。三是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加强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建成横向互联、上下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干部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能力。

  3. 转变习惯于在宽松环境下工作的思路方法,加快锤炼竞进、创新、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务实为民的作风,把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谋划投资和“十三五”发展、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多重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发改系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始终保持竞进姿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一流环境、一流服务。始终坚持发展改革与反腐倡廉“力度统一论”,认真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责任,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健全与新规则相衔接和配套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监察和稽察等工作,形成应有的倒逼机制。教育引导干部强化自律,增强适应廉政建设新常态的能力。■

  (作者系湖北省发改委主任)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