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脊梁”

(发布时间:2018-11-03)

姚 莉

  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构建长江大保护体系中责任重大。湖北长江经济带努力践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对国家战略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加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按照环境承载力合理配置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建设生态保护的空间支撑。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约束,严守生态底线,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和谐统一。
  (一)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有效防治水污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治理水污染,对水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专项治理沿江“十小”企业排查和“十大”重点行业。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实施“两清、两减”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以长江、汉江、清江等流域为重点,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建设跨行政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河道联动联责治水体系,推进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水系连通与流域整治,实现江湖和谐。切实抓好重点湖泊群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天然植被恢复和滨河(湖)生态建设。坚守湖泊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约束,构建湖泊保护长效机制。
  (二)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对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投入,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资源,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维系全省生态系统稳定和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主要目标,扎实有序推进森林建设经营、矿山关停整治、退耕还林还草、地质灾害防治、生物资源保护、规范化管理自然保护区、加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深入开展大气和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三)严格生态保护硬约束。坚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地位,明确主体功能和发展导向,完善配套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行为,构建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等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三区三线”管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一是完善主体功能区差别化管控政策。适度提高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控制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引导禁止开发区超载人口有序向外转移,实行强制性环境保护。二是坚持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承载双重约束。推进实施产业、区域、河段和信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坚守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等基本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充分利用存量空间,有序引导人口集聚,推进适应环境容量的新型工业化,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规模上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分类分级的横向生态补偿。二是科学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四是改革考核考评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实现监管执法全覆盖,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管控、责任追究、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探索新型绿色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市,构建绿色交通,倡导绿色生活,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
  (一)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优化沿江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环保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发挥湖北创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壮大创新主体,弘扬创新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引导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保护和利用长江流域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推动物流、金融、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成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整合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
  (二)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切实发挥好交通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推进航道系统化治理,完善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联程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贫困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路网完善工程,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省际高速公路布局,重点推进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建设。统筹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完善综合运输通道,着力发展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形成连通城乡、辐射中部、沟通全国、联通国际的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祖国立交桥”。
  (三)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乡。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动城镇空间布局向网络化、多中心、集群式、紧凑型转变,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生态宜居城乡,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统筹民生协调发展,促进绿色生活和民生共建共享,助力幸福湖北建设。■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