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如何消除群众对我们的“距离”感

(发布时间:2016-12-11)

                                                                                                                                     李 诗

  一直以来,党委和政府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幸福的决心大、措施多、力度强,但为什么群众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还是不满意、不认同、不信任、不领情呢?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是我们所思与群众所想有距离、我们所做与群众所看有距离、我们所干与群众所盼有距离,从而使群众对我们产生了较强的“距离”感。消除“距离”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我们“想”到群众心窝里、“坐”到群众板凳上、“晒”到群众眼皮下、“干”到群众家门口。

  真正“为了群众”,“想”到群众心窝里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但我们想的与群众想的还是有距离。主要是我们想得不全面、不准确、不透彻,不能想到群众心窝里去,导致群众认为我们没有为他们着想,对我们仍然不满意。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三多三想”:第一,多听,听了再想。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敢于真听意见、善于听真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绝不放过,逐条思考整改的措施;对信访群众反映的各项问题绝不马虎,逐项思考解决的办法;对民主评议、“两委员一代表”反映的提案建议绝不含糊,逐案思考落实的路径。第二,多看,看了再想。对群众关心的事、群众困难的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即知即行。比如,在调研中看到紫盖山社区缺办公场所、七里花园社区缺工作经费,我们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对全市14个社区的类似问题专题研究落实,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创造了条件。第三,多比,比了再想。对于农村群众,我们想到与城里市民比,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对贫穷弱势群体,我们想到与富裕优势群体比,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拓宽他们的致富门路;对闭塞山区、背街小巷群众,我们想到与交通便利地区居民比,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真正“深入群众”,“坐”到群众板凳上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我们的心与群众的心还是有距离。主要是我们没有带着感情融入群众心中、走入群众家中,没有真正身挨身、肩并肩、面对面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交真心、问民情,导致群众认为我们在作秀,对我们仍然不认同。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三项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制度,促使党员干部感情上提、身子下移。第一,领导干部包村驻点不落空。实行“四大家”领导包保乡镇、包保联系点(村、社区)、包保重点企业制度,每位“四大家”领导每年至少走访农户30户以上,每年撰写2篇以上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市委每月集中听取每位“四大家”领导联系基层、化解矛盾的工作情况,公布群众对包保领导的评议情况。被包保单位年底考核情况与包保领导挂钩,包保领导与乡镇“一把手”、项目单位“一把手”同奖同惩。第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不放松。市直单位分别与190个村、38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机关党员干部分批轮流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在“接地气”中转变作风、增进感情。每位科级干部每年至少走访农户40户以上,一般干部每年至少走访农户50户以上,每名干部每年撰写民情日记12篇以上。对口帮扶活动成效直接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挂钩。第三,镇村干部履职尽责不懒庸。对镇村干部开展群众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懒庸问责。实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制度,每位乡镇、村组干部每年至少走访农户50户以上。推广南营办事处五连村组长屈启化每周“转、看、问、说、记”五字群众工作法。同时,我们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积极宣传正面典型,在全市掀起了向好支书顾新芝、好党员屈启化等“十佳”典型学习的热潮。

  真正“依靠群众”,“晒”到群众眼皮下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发动群众参与,依靠群众支持,依靠群众监督”,但我们的执行力度与群众的民主需求还是有距离。主要是我们谋决策、作规划之前征求群众意见真诚度不高、覆盖面不广、深入性不够,导致群众认为我们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对我们仍然不信任。

  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了。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需求,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工作。第一,“晒”决策规划,让群众参与。对全市“321”战略工作规划、城乡建设远景规划、环保治污工程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项目,在制定、出台及实施前,以手册、展板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开和公示,自始至终都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并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第二,“晒”落实进程,让群众监督。采取电视问政、治庸问责等多种办法,积极发动群众监督落实、推动发展。把全市22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的工作路径、责任单位、进展情况,每周在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公开,滚动播放;在公共场所树立大型电子屏,直接面向群众公开情况,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形成舆论倒逼机制。完善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公开公示制度、议事预案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保障基层群众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三,“晒”实绩实效,让群众评议。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开展“群众评议领导干部”、“群众评议机关干部”、“群众评议服务单位”等“群众三评议”活动,针对“四风”问题,对需要改进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整改。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过程中,考评内容和考评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评议。

  真正“服务群众”,“干”到群众家门口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惠民工程,办民心工程”,但我们干的与群众要的还是有距离。主要是我们在群众家门口直接服务群众、让群众直接受益的举措和项目偏少,导致群众认为我们没有为他们干实事,对我们仍然不领情。

  为此,我们坚持从群众“家门口”做起,把“家门口”活动做到家。第一,把公共服务延伸在群众“家门口”。把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保、卫生、计生、民政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广大农民(居民)足不出村(社区)就能一个大厅、一日之内办理各种证件、手续。在全市37个社区和190个行政村建立了“365天值班、24小时热线、15分钟服务圈”的“321服务群众机制”;开展“十送”到家门活动,全天候、全方位、面对面服务群众,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把民生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向全市人民群众承诺办好年度“十件实事”,项目化推进群众“家门口”的民生工程建设。启动了农村3万人安全饮水工程、120公里农村通村公路改造工程、1000户农村危房和1500套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在公立医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服务模式;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程;扩展市区公汽和农村客运班车运行线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乘到车等,着力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民生问题。第三,把民愿民盼落实在群众“家门口”。着力落实群众发展需求、安全需求、环境需求。今年新培育8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近7000人;强化城区和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治安中心户创建活动,在全市建立“10户互助联防”自治组织近4万个,实现了治安无盲区、无死角,增强了群众安全感;开展“绿满宜城”活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市民在宜居宜业之城中幸福生活。■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