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楚天瓷都”在崛起

(发布时间:2016-12-11)

                                                                                                                               通城县委、县政府

  2010年以来,通城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把陶瓷建材产业作为兴工强县的支柱性产业,全力打造“楚天瓷都”,推动全县工业崛起。目前,通城陶瓷产业园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产品涉及建筑陶瓷、工艺陶瓷、高压电瓷等领域,2013年,通城陶瓷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3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

  一、立足优势谋划“瓷都”

  一是得天时。近年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中三角”正奋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省委、省政府将通城纳入幕阜山综合扶贫开发范围,咸宁市委、市政府要求通城建设幕阜山综合开发示范县。怎样抢抓叠加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获得通城优势、赢得通城地位?经过认真考察和仔细分析,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发展陶瓷产业不仅符合通城的环境、资源和产业实际,能更好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佛山、福建晋江等地陶瓷产业转移,而且与咸宁实施“工业崛起”战略,冶金建材产业被列入第一位的“百亿产业”工程高度契合,发展陶瓷产业正当其时。

  二是占地利。一直以来,通城工业由于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撑,难以发展壮大。但通城的高岭土、陶土等资源储量丰富,根据地质调查,高岭土经济开采储量达到2000万吨、陶土6000万吨以上、钾钠长石120万吨、石英石70万吨,且埋藏浅,杂质少,品位高,适应性广,能满足高品质陶瓷产品对原料的要求。而随着杭瑞、武深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加快建设,交通瓶颈得以破解,通城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开发陶瓷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着力打造陶瓷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县、实现跨越赶超的优先选择之一。

  三是拥人和。通城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全县陶瓷产业享誉全国,是全县工业的支柱。然而,在90年代,面对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通城陶瓷产业全面衰落,全县上下在十分痛惜的同时,复兴陶瓷产业的愿望强烈。随着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通城交通区位的改善,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多次组织研讨会、咨询会、座谈会,深刻反思陶瓷产业兴盛衰落的经验教训,详细分析发展陶瓷产业的优劣所在,凝聚了复兴陶瓷产业的高度共识。

  二、“一区多园”建设“瓷都”

  一是全域规划引领瓷都建设。围绕“楚天瓷都”发展定位,坚持“产业为基、城乡一体、多元投资、分类推进”原则,根据全县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将陶瓷专业产业园作为产业发展孵化器和城乡一体化助推器,纳入城乡建设全域规划和开发区“一区多园”规划,实现空间发展与资源承载、产业驱动、基础保障、生态保护的系统性规划和布局。陶瓷产业园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2408亩,设计生产线40条,预计入园企业15家。目前,已有杭瑞陶瓷、亚细亚陶瓷、银丰瓷土、楚风瑶韵陶瓷、玉成陶瓷等11家企业入园。

  二是产城一体配套瓷都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把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相结合,对产业项目、道路交通等进行综合配套,建设了专用输电线路、变电站和供水管道,切实做到“四通”,并纳入天然气建设规划,推进以气代煤工程。同时,大力完善生活设施,健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便民服务、商业金融、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以人为本、产城融合、以产业园区引导城镇化发展的园区建设升级版。

  三是“通城速度”推进瓷都建设。弘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实干精神,严格落实工作专班“一线工作法”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拉练的督办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杭瑞陶瓷2011年开工,边建设边投产,一年一条生产线,目前,两期工程全部完工,四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亚细亚陶瓷2013年初开始洽谈,到12月份已完成一条生产线设备安装并点火试产,创造了当年引进、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通城速度”。

  三、培育龙头做实“瓷都”

  一是真情招商引龙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程,着眼于大招商招大商,拓宽招商领域,放大“回归工程”,诚心服务,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龙头项目。亚细亚集团是亚洲最具知名度的全方位陶瓷专业制造厂商之一,是首家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中国陶瓷公司。在明确答复不来通城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仍多次上门拜会公司高层,并最终促成公司将华中地区生产基地落户通城,成为全县陶瓷产业核心企业。

  二是创新驱动强龙头。着眼于解决产业面临的耗能、排放等共性技术问题,完善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在转移中转型,在引进中升级,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高端产业。杭瑞陶瓷实现全封闭管理、全自动化生产,荣获“绿色环保首选产品”荣誉称号;亚细亚陶瓷首次在陶瓷行业采用废水、废渣零排放的清洁生产模式,技术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三是集群发展活龙头。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楚风瑶韵陶瓷等精品日用工艺陶瓷企业、盛达电瓷等特种陶瓷企业,引进银丰高岭土、诚兴矿业等矿产原料采选企业,配套建设中远泽中等物流项目、陶瓷研究所等研发项目以及陶瓷博物馆等陶瓷文化项目,形成产品高低搭配、产业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坚持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企业相互合作,协调发展,放大集聚效应。

  四、“三全”服务呵护“瓷都”

  一是全程服务。坚持项目不落地不算引进、不达产不算建成、不持续健康经营不算成功的标准,把服务贯穿企业引进、建设、经营全过程。坚持一个项目(企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单位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组建服务专班常驻陶瓷产业园,企业办事由专班全程代理,部门服务由专班全程落实,实实在在为企业当好服务员。

  二是全员服务。围绕“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创业成本低、社会环境优”的目标,切实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县级领导蹲点服务制度、乡镇包保服务制度、园区集中服务制度、窗口单位“一站式”服务制度、职能部门上门服务制度,以及民警联系制度、绿色通道制度、村企共建制度,着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立体服务网络,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全面服务。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企业满意为追求,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着力帮助陶瓷企业解决融资、招工等生产经营方面的实际困难。针对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多方邀请原县内陶瓷企业的老师傅和外流人才加盟,帮助引进高层次人才20多人;针对企业职工住房困难,在公租房、廉租房等方面给予倾斜,配套建设“两房”100余套;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召开专题银企协调会,帮助企业贷款2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