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积极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9-07-17)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襄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和湖北的农机大市。近几年,全市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这个主题,按照促转型、创特色、出亮点、上水平的思路,加快推进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一、全市农机化稳步发展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65万千瓦,总动力占全省的15.1%;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9.2万台,占全省的29.3%;联合收割机2.5万台,占全省的25.2%;插秧机1.04万台,占全省的14.3%;配套农具达到83万部,占全省31.6%,各类农机具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市小型、老旧、高耗能落后机械得到进一步淘汰,大型、复式、节能环保机械明显增加,农机化装备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1.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棉花、大豆、花生八大作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农机化示范创建成效显著。襄阳市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在各类农机化示范创建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已有8个县(市、区)创建为平安农机示范县,其中国家级示范县4个,省级示范县4个;有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为国家和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8家。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目前,我市农机销售、维修和农机作业三大市场全面形成。全市已建有农机作业队、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农机维修网点达1969个,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402家,农机作业专业户1.6万户,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312户,农机年服务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五是农机化投入稳定增长。2018年,全市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061万元,占全省农机补贴资金总额的24.3%。农机深松作业补贴资金1155万元,占全省资金总额的35%。落实省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119万元。除此以外,全市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农机化专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各种专项资金达2600多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为推进北斗终端在农机上的应用,2018年安排补贴资金440万元,用于推进农机信息化和农机智能化工作。稳定的投入有效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转型升级。
  六是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成立了装备制造产业领导小组,把农业装备制造纳入全市重点产业加强推进,从整体上策划推动农机产业发展,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全市先后在襄州、南漳、枣阳、宜城等地建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4个。
  二、“五抓”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一是抓补贴促调整,推进农机装备水平升级。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为依托,坚持“稳定、规范、创新”的工作思路和绿色生态发展导向,突出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缩小补贴范围,压减剔除低端低值、需求量少或过剩机具,围绕高端高效,确定补贴机具品目,实施敞开补贴,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引导农民限量购机,促进农机装备增量向主导产业聚集,向新型经营主体聚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高效植保、高效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低耗环保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的补贴力度,加快淘汰“变型拖拉机”和“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差以及难以修复”的老旧机械,推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和节能减排,实施农业机械的绿色环保发展。2018年,全市推广应用各类农机新机具5000多台,推广北斗应用终端和无人驾驶系统2600多台,建立智能农机调度平台1个,使农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是抓弱项补短板,推进农机作业水平升级。启动实施了农机作业水平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加大适用机具、新型机具、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精量播种、高效植保、高效施肥、禽畜无害化处理等绿色高效装备技术,着力解决技术、环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提升大宗粮食作物播栽田管、园艺作物种管、丘陵山区整体机械化水平。截至2018年,我市10个县(市、区)已有4个县(市、区)创建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示范基地36个,为提升全市整体农机化作业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抓示范出亮点,推进农机服务转型升级。发展农机合作社,提高农机化发展层次和质量,延伸农机公共服务载体,弥补乡镇农机服务缺失,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依法促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部、省、市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建设,在抓规范,提服务,增效益上下功夫。其次是政策拉动。在购机补贴、项目投入、金融扶持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农机培训、检测、牌证收费上认真落实政策,促进其发展。第三是服务推动。对合作社在跨区作业、土地流转等方面做好信息服务。第四是大户带动。引导农机大户做大做强,强强联合,逐步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发展。第五是部门联动。重点是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六是示范互动。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观摩交流,促使健康快速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建设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亮点,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和服务区域,推进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融合发展,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切实落实“宜机化”改造相关政策,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快速救援、机具抢修和跨区作业实时监测调度能力,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升级。
  四是抓监管重安全,推进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升级。大力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8个,示范镇42个,示范村356个,全国农机管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4个,岗位标兵5人。结合行评,开展规范执法优质服务活动,举行农机应急演练活动,认真落实农机免费监理政策,开展免费检测、免费办牌、免费检修机具活动和黑车非驾、违法载人等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监理牌证办理力度和行政执法检查力度。通过示范创建,有效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水平。
  五是抓创新促发展,着力推进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把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作为发展农机的基础,提前谋划,从产业做起,从农户着手,把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与农机化装备和农机作业的应用紧密结合。在农机装备制造上,鼓励农机企业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实施高端定位,高端开发。东风井关公司在引进日本高端农机装备技术的基础上,与大疆科技公司合作,加快了智能农机的研究、开发、应用,先后推出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插秧机、高效植保机和新能源农机。加快精准作业发展,建立智能化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建立了全市智慧农机管理平台和智能农机应用调度平台,目前全市已建立管理平台一个,南漳建立调度平台1个,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同时,还结合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实施,建立服务大厅,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在谷城、枣阳、宜城、襄州等地建立远程监测、监控系统。积极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发展,建立农机数据系统,提高了农机监管、监测、故障分析、远程调度、售后服务等信息化水平。
  三、进一步推进农机化发展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强机惠农政策实施。针对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提升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适时调整补贴的重点、品目、范围,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住资金充足机遇,大力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农机新产品,促进农业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新产品补贴试点,强化违规行为查处,提高政策执行质量。加快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和布局,着力解决农机装备不优的问题。
  二是持之以恒抓好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凝聚各方资源和要素,实施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行动,持续深化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以县域机械化水平提升带动全市机械化稳步提高,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机械化突破,带动全面全程机械提升。加快补齐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果菜茶、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买大马力、高性能和复式作业环保机械,促进装备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持之以恒抓好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推广。加大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和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开展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研究,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构建农机化与农机装备产业相互沟通协调的大农机化产业链。按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促进农机装备与先进技术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农机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着力解决机具、技术与农业生产不配套的问题。
  四是持之以恒抓好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以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抓手,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探索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土地托管、“互联网+供需对接”等新模式,提高农机服务效能,着力解决机械化大生产与农村经营体制不协调的问题。
  五是持之以恒抓好平安农机示范创建。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线,压实安全责任,提升监管能力,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监管基层网络,再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和农机安全监管示范岗位标兵,加强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农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营造安全发展环境,着力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
  六是持之以恒抓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综合性企业集团、主机生产企业、专业化零部件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巩固提升农机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应用水平。鼓励技术创新,强化政策扶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装备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