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70年湖北商务事业铿锵前行

(发布时间:2019-10-13)

省商务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湖北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扩大双向开放,商务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70年来湖北商务事业发展成就巨大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我省外贸发展较为缓慢。1953年湖北进出口总额0.8亿美元,到1978年仍只有1.7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武汉海关重新设立,由内陆口岸恢复为直接对外口岸,逐步实现全面开口自营,湖北对外贸易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货物贸易规模快速扩大。1980年湖北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1990年达到11.9亿美元,2000年达到32.1亿美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省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39.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07亿美元,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31.8%。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主动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努力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货物贸易实现新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319.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528.8亿美元,年均增长9.4%。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上世纪50-60年代,湖北出口商品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1978年农产品出口比重仍高达65.3%,工业品出口比重为34.7%。2018年,湖北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4.1%、33.8%,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新型贸易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武汉跨境电商综试区成功获批并加快建设,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体”综合试验区稳步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全省服务进出口总额117.5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中部第1位,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2%。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产业发展较快,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近三年年均增速分别超20%、30%,武汉软件新城、光谷软件园等服务贸易园区不断培育壮大。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约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7%,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利用外资成绩斐然。1981年12月6日,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的设立,拉开了湖北利用外资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实际使用外资从2012年的56.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9.4亿美元,年均增长13.2%。截至2018年底,我省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771家,实际利用外资981.5亿美元,是中部地区累计使用外资最多的省份。投资质效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投资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占比从2012年的32.7%增长到2018年的42.4%。外资并购、增资扩股等外商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等高质量投资不断增加。198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湖北设立长江西门子电传机维修中心,成为第一家在鄂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截至今年7月底,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98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96家,居中部首位。开放平台日益丰富。形成鄂粤港澳经贸洽谈、世界500强对话湖北、华创会、楚商大会、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台湾周、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对外交流平台,覆盖经贸、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有力促进我省与全球各地的交流合作。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等四大基地建设提速,上汽通用武汉基地、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重大产业项目投产,京东方、康宁等项目建设加快,湖北成为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对外投资合作蹄疾步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全省对外投资合作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指标均处于中西部地区领先位次。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成效。从1984年投资100万建立“中国-卢旺达发展稻米合营公司”,到2019年7月全省境内投资主体经备案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86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169.4亿美元,遍布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流向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重要实体经济领域。中比科技园已入驻22家中欧企业,纳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统计范围;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成为《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总体规划》框架下实质性推进的最大合作开发项目;我省企业在泰国筹建的科技园区、哈萨克斯坦工业园区、马来西亚商贸园区等项目均已开展规划投资等工作。三环集团、华新水泥、人福医药、安琪酵母、长飞光纤等一大批优强企业加速在全球布局,我省企业“走出去”势头强劲。对外承包工程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对外承包工程稳居中部首位,保持全国第一方阵。自2013年以来,我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始终保持100亿美元规模之上,完成营业额稳定在50亿美元以上。2018年,新签合同额达到148.8亿美元,居全国第2位,完成营业额达到64.4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分别比2012年的72.7亿和45.6亿美元增长104.7%、41.2%。葛洲坝、湖北工建、中铁大桥局等承揽海外工程大项目实力不断增强,湖北建桥军团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近200座特大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全省企业在沿线国家(地区)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6.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5%、71.6%。
  搞活流通、促进消费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消费领域发生历史性巨变,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健全,结构优化调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规模持续扩大。1950年,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8.4亿元,1970年达到34.9亿元,1980年达到81.9亿元,1990年达到326.4亿元,2000年达到1789.4亿元。近20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不断创新高,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3年登上2000亿元、5000亿元、10000亿元三个台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商贸流通业持续较快发展,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9196.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翻了一倍。201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初期1950年的近2087倍。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消费品零售额占比从2012年的25.6% 降到2018年的22.5%,汽车类消费品占比从2012年的15.4%增加到21.6%,信息消费跨越式发展,2018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5.2倍。流通方式创新发展。随着流通领域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信用消费等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快速普及,超级市场、社区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无人商店、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及文化功能大型摩尔城(MALL)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和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发展,形成硚口、汉口北、葛店三大电商产业集群,汉口北卓尔购平台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卷皮网、卓尔购、楼兰蜜语、宁美国度等电商企业进入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23.5%;网络零售额2070亿元,同比增长24.7%,均位居中部首位。
  口岸平台渐成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口岸平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元,功能不断拓展,效益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口岸对外开放体系。开放平台快速增长。1978年,武汉海关复关,进出口货物在汉验关,湖北陆运口岸开放;1980年,武汉港、黄石港对航行国际航线的国轮开放,湖北水运口岸开放;1987年,武汉至香港直航包机开行,湖北航空口岸开放;1992年,武汉对外轮开放直航;2013年,武汉东湖综保区封关运行,2017、2018年新增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武汉经开综保区,武汉成全国第二个拥有3个综保区的副省级城市。截至目前,湖北共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5个以及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15个。口岸运行成效显著。全省69条国际客货运航线贯通四大洲,2018年,全省航空口岸进出境人员298万人次,进出口货运量2125万吨。阳逻港-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和泸汉台集装箱快班实现班轮化运行,阳逻港开通至东盟四国试验航线以及至日本、韩国、越南集装箱快线。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稳定发展,2018年3个综保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11.58亿元。中欧班列辐射欧洲、中亚、西亚等34个国家、76个城市,2018年开行424列,运输3.7万标箱。建成后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将成为亚洲第一的货运空港集散中心。通关建设深入推进。2019年6月,湖北出口整体通关时间1.6小时,较2017年压缩92.3%,进口整体通关时间100.5小时,较2017年压缩44.7%。口岸收费进一步规范公开透明,持续推动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工作,年均惠及外贸企业超1000家。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本建成,基本涵盖进出口通关各个环节,截至目前注册企业约8000家,累计办理的各类通关业务超264万单(票),主要业务覆盖率达100%。
  商务事业发展探索了有益经验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湖北秉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直面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摒弃内陆思维、封闭意识,厚植自身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湖北坚持把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在湖北落地生根。
  (二)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商贸流通领域改革,多元化商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为消费市场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黄石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荆门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两项国家级试点取得圆满成功,《黄石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地级市首部商贸法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成为全国示范项目。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出清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三)深入对接国际国内大局,完善开放发展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着眼长远的系统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试验区等建设。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发展大局。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思路,时隔5个月,“开放先导战略”被写入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开放上升到战略高度。2017年12月,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开放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湖北开放发展体系形成。围绕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加快培育外贸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外贸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把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着力点,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引进来”的规模和水平双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风险防范,支持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走出去,促进“走出去”平稳发展。
  (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促进改革创新。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湖北自贸试验区,确立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以湖北自贸区建设为引领,湖北加速推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务服务、法治环境等方面变革,催生了改革力量、开辟了开放空间,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提升新增了动力、注入了活力。截至目前,湖北自贸区形成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被国家层面采纳推广,86项在省内复制推广,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新增专利申请33492件、新增专利授权15067件,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五)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把“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直以来,湖北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始终坚持在软环境上下硬功夫,对标国际和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效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合法权益保护,湖北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营商环境25条”“降成本31条”等措施,连续三年累计为企业降成本3300亿元。■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