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家志:一本浓缩的“国家档案”

(发布时间:2019-10-13)

刘良军


  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应该说我对于方志、县志、校志等名目繁多的“志”体文稿并不陌生。然而不久前回到老家,父亲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本手抄稿,并请我提提意见和建议时,我却惊呆了。
  厚厚一沓装订本,其封面竟赫然书写着“家志”二字。未必是“家谱”本义的误写?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不!就是家志,是我们家自我出生以来的境况变迁史、家庭发展史。”父亲1949年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如此说来,这就是一本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家中发生大小事情的“活档案”了。
  的确,咱家家志记录的第一件事,就是1950年国家搞土改,我祖父由先前地主家的长工,正式“质变”为人民公社的社员,并从此过上了集体劳动生活。家志里,父亲写道:“挣工分不说,还按工分多少进行合理化的劳动成果分配。”看到这里,我意识到,这绝对不是那种简单意义上的家族里某人如何发迹、显达,某一成员分支怎样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的普通家谱,而是货真价实的“史志”。
  不仅如此,父亲的行文也很讲究,并不是记流水账般连“一地鸡毛”之事也收录进来,而是选择重要年份记载了我们家某人发生重大变化或变故之后,给我们家庭所带来的灾难或福音。譬如,1968年,我爷爷因解放前曾经有过一段当“白狗子”的经历,哪怕当时他已经是公社革委会副书记,仍免不了受到文革冲击,进入五七干校“深造”。当时,全家乱成一团麻,我奶奶一夜之间头发全白,生怕爷爷这一去凶多吉少。
  1980年分田到户,我们家拥有了10亩水田与7亩旱田,对此,父亲在家志里浓墨重彩,引用了唐朝大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如在炎热夏季里下了一场及时雨,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也越发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读过《史记》的人应该很清楚,其不仅是格式规范、逻辑严谨的编年史,也是一部异彩纷呈、斑斓多彩的人物列传。在年代叙事之后,更以一个个文字单元,对不同朝代里的典型人物、历史英雄进行单独描述,以彰显他们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独特的历史地位或价值。没想到,当了大半辈子小学数学教师的父亲,竟然也如法炮制,于家志里采用了二者兼具、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虽然他一迭声地对我说不好意思,纯然“东施效颦”而已。但是,这样的家志呈现在世人面前,便立马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立体感、带入感与融入感,让旁观者也禁不住回想起自己的前尘往事,并由衷生发感触。
  例如,关于我的专章记述中,写我幼时贪玩,却也好奇心强,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异于兄弟姐妹;青少年时期叛逆,却痴爱阅读文学作品;成年后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尤爱替人打抱不平等等,也特别专注于将我的个人人生重大转变与整个社会大时代的变迁相契合,并引申出一段旁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好,家庭才会好,家庭成员才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以我1994年大学毕业找工作为例,家志里这样记载:由这一年起,国家实行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即“报到证”取代“派遣证”,用人单位可以自主接受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用人单位。事实正是如此,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交给市场自发调节的,政府尽量不要“越位”与“错位”。显然,这样的家志既记叙了个人成长与发展,又关注了国家决策走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确实做到了雅俗共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国家、民族前行的足迹、前进的步伐,家志又何尝不蕴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中同样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父亲编写的这本家志,从我们家1949年时的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百废待举着笔,至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告一段落,恰好与新中国同频共振,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一部浓缩的“国家档案”。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历经70年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身影,也描绘出一幅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矢志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彼岸的豪迈画卷。
  通过家志,我了解到我们家在1990年与全国大部分家庭一样,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来,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到总体上的小康阶段;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们家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优化,购买能力也大大提高,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个性化定制的消费倾向。几年后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带来的实惠遍布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家志,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当前家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崭新面貌,归根到底得益于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好政策。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由此,家志记录、刻印下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让人浮想联翩,由单个家庭的日新月异、发达兴旺,进而看到国家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无疑,父亲是位有心人。正如他所说,我是人民教师,你是党校教师,我们的职业、长处都是教书育人,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就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拿出这么一本家志,既算是一份由衷的表达、诚挚的献礼,也是希望家志能启发咱们的家人时刻不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到底咋样,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心一意立足本职岗位为国家、社会多作贡献。
  父亲的意思我懂了。我要接过他手中的笔,继续替咱们家写家志,让家志不断代、再接续、永传承。可以想像,当我们无数家庭都开始书写家志,以家志记事表情,以家志言物明志,以家志讴歌励志,积小流成江海,一部共和国的国史也就更加丰满,也就越能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当我们为家人幸福、家庭兴旺、家族兴盛而奋斗之时,其实也正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作者系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