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张浩——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

(发布时间:2021-06-22)

邹东山

  张浩(1897年2月25日——1942年3月6日),原名林育英,湖北黄冈人。历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汉口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满洲省委代理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兼全国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援西军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1942年3月病逝于延安,毛泽东亲笔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并与朱德、任弼时等一起为他执绋、抬棺。

工运闯将 铁骨铮铮
  张浩参加革命后,即深入工人之中撒播革命火种,开拓工人运动。他耿直刚毅,见义勇为,身先士卒,深得工人拥戴。
  1922年7月,林育南、许白昊等发动的汉阳钢铁厂工人罢工面临失败的困境。当时,工人罢工后,钢铁厂最大的化铁炉没有熄火停工。这个化铁炉是全厂的命脉,熄火几天就会凝结成一块废铁。罢工委员会中有人主张即使失业,也要把它废掉。张浩冒着危险到汉阳跑码头坐茶馆调查,提出“对工贼不要太文”的意见。他说:“我们只要提出一个‘打死工贼韩老三’的口号就够了。”此标语一贴出,韩老三果然不敢露面了。资方为避免惨重损失,答应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获得了全胜。
  张浩在这次罢工斗争中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表现了卓越的领导与组织才能,在工人中威信大振。随后他按照党的指示,转战长沙、安源、上海、东北等地发动工人运动。
  1925年11月,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军在北京举行了轰动全国的“倒段(皖系军阀段祺瑞)反奉(奉系军阀张作霖)”运动。12月6日,上海各界人士1万余人在闸北青云路举行声援北京的大会和示威游行。反动当局出动军警,围打驱赶群众。在同军警的搏斗中,张浩不幸被敌人刺伤头部,一寸多长的伤口顿时血流如注。为了不影响游行集会,倒在血泊中的张浩强忍伤痛站起来,振臂高呼:“反对屠杀中国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冲啊,兄弟们!”喊完就昏倒在地。群众见状奋然而起,抬起浑身是血的张浩一拥而上,吓得军警目瞪口呆。张浩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广大工人群众和党内同志的钦佩。沪上工人亲昵地叫他“老林”。党内同志称赞他说:“老林是英勇不屈的模范党员,总是站在最危险的前方。”“工人运动闯将”的称誉从此蜚声大江南北。
  在革命斗争中,张浩两次被捕入狱,受尽敌人的严刑摧残,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不屈不挠。
  1929年,张浩在上海参加纪念五卅运动四周年游行示威活动,在返回的路上,看见巡捕凶狠地揪住两个妇女的头发,将她们头颅互击,鲜血直流。张浩怒不可遏,挺身与巡捕搏斗,救下两个妇女,自己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投进了监狱。敌人严刑拷打,千方百计想从他嘴中获得一些有关上海共产党内部的情况。张浩坚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只是大骂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拒绝回答任何问题。敌人无法理解他的顽强,只道他是个“疯子”。
  1930年,张浩以特派员身份赴东北指导工作,并任中共满州省委常委兼工委书记。11月到抚顺巡视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数九寒冬,敌人给他满肚子灌凉水,灌辣椒水、煤油,将其衣服扒光扔进冰冷潮湿的地下室冷冻。他被折磨得昏死多次。每次苏醒过来,他都破口大骂,咬定自己是做生意的,从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堪称铁骨铮铮的狱中硬汉。张浩这次在狱中渡过了400多个日夜,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但是,他的内脏和神经受到极大的损伤。
“国际代表” 胸怀坦荡
  1935年的秋冬,对张浩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他肩负一项神圣的使命,化装成小货郎,从苏联经蒙古回国,穿越茫茫戈壁沙海,到陕北寻找党中央。
  这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执政后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共代表团成员根据会议精神,并结合国内华北事变后出现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严重的局势,酝酿起草了一个后来被称为《八一宣言》的文件,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立即派人带密电码回国,传达有关内容,尽快恢复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这个任务就落在张浩的身上。
  从苏联回国,路途遥远,要穿越敌人的层层封锁,一份文件,一封介绍信都是不能携带的。张浩受命之后,即背熟共产国际七大主要文件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及电台密码启程,一路风餐露宿,差不多走了3个月才赶到陕北。
  张浩找到了党中央,也见到了毛泽东。他原原本本地向中共中央领导人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张浩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步行到陕北,及时把共产国际的正确意见传达给党中央,是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以从共产国际代表回国的资本向党要地位。他总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说:“我的任务已完成,现在我是党的一名普通党员,请中央分配工作。”其坦荡胸怀,溢于言表。中央决定他以从共产国际回来的有利条件,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的命令,擅自率部南下,另立“中央”,使党和红军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张浩接受任务后,毫不犹豫地支持党中央,陆续不断地打电报给红四方面军及张国焘本人,批评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要求他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北上与党中央会合。在张浩的当头棒喝之下,张国焘日益感到“似乎是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事态的发展,使我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开始转居劣势”,加上红四方面军南下后接连失利的困难处境,张国焘不得不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取消第二“中央”,成立西南局。后来又经党中央的耐心工作,同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同志领导的红二、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坚持斗争下,最终被迫北上,于1936年10月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张国焘到达保安中共中央驻地后,张浩及时从前线返回,找他谈话予以奉劝。张国焘对张浩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仍是和从前那样热情朴实,说话的时候,全身各部都在用劲,似乎要将他所想的全部倾泻出来。”
  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张浩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军中政委 “艰苦忠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浩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搭档,走上抗日前线。
  援西军是以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和他所推行的蒙骗政策,在四方面军干部、战士中造成的思想问题较多。
  张浩用许多生动的事例来剖析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危害,启发和教育指战员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他特别注意斗争中的政策界限,明确指出:分裂中央的责任不在广大指战员,而在张国焘。要求同志们提高认识,牢记我们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不管你本事多大,人多枪多,也不能同党闹独立,教育指战员加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针对红四方面军善于打大战打恶战、长于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御、喜欢死打硬拼等特色,张浩引导部队充分认识日军在装备、技术、战略战术和战斗作风上的特点,强调用打内战的办法对付日本侵略者显然是不够的。要机动灵活、避实就虚,以游击战为主。他和刘伯承师长一起举办游击训练班,分期分批训练军队和地方的基层干部,并亲自讲课。他还经常教育干部、战士,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光靠军队不行,要靠全国人民才行。要坚决反对关门主义,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张浩的朴实、平易,得到了刘伯承的敬重,刘伯承亲切地叫他“国际代表”。两人相处十分融洽。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9月6日,一二九师在石桥镇举行阅兵典礼,誓师出发抗日。可是,天不作美,大雨倾盆而下。阅兵总指挥陈赓建议延期举行。师长、政委都不同意。刘伯承说:“部队要风雨无阻。”张浩则说:“不能朝令夕改。”在无遮无盖的检阅台上,师长、政委像劲松挺拔,任凭风吹雨打。有他俩作榜样,全体指战员个个精神抖擞、巍然挺立。
  誓师过后,部队准备开赴前线。这时,一个跟刘伯承有点私交的人,拿着蒋介石的一道手令,来到驻地。原来,蒋介石想要一二九师去石家庄方向与敌人作战。这实际上是要切断一二九师与一一五、一二○师的联系。刘伯承觉得此事重大,便找张浩商议。张浩一看手令,说:“这是借刀杀人计。”他与刘伯承商定,让参谋处长李达出面与之周旋,对他说,要通过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这样就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保持了八路军的独立自主权。
  刘伯承、张浩率领一二九师进到晋东南前线,10月19日,夜袭敌阳明堡飞机场,毁敌机20余架,歼敌百余人。出师首战告捷,张浩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连几个月,紧张频繁的战斗使张浩体力日渐不支。他头疼难忍,不得不经常戴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党中央决定调他回延安,专做职工运动工作,一二九师政委由邓小平继任。
  1942年3月6日,张浩因病逝世,刘伯承以“艰苦忠实的模范”几个字来表达对这位搭档的深切怀念。■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