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发布时间:2021-09-18)

徐方平 张 昊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中共第二届至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首任主编。1931年,蔡和森在香港被叛徒出卖,不久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毛泽东高度评价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追求真理,“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
  1895年出生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蔡和森,少时受母亲葛兰英的影响,立志读书,救国民于水火之中。1908年,为了谋生,13岁的蔡和森到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有时,他在店里看书被店主发现,不仅书被撕掉,而且被打耳光。三年的学徒生活,一方面使他倍感身心疲惫,但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他的意志,打造出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1913年,蔡和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相识,两人志同道合,结为挚友。1915年,蔡和森从一师退学后,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积极阅读《新青年》等进步杂志。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等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办了新民学会,以求“改造中国与世界”。同年6月,蔡和森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1919年春,五四运动爆发,蔡和森当即组织学生参加,在北洋军阀总统府前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斗争,迫使总统徐世昌接见请愿代表,答应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同年12月25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人共赴法国勤工俭学。漫长的“海程”中,蔡和森与向警予深入交流,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得两人互为知己,萌生感情,并合写诗歌《向上同盟》。1920年,他们在法国蒙达尼结婚,被称为“向蔡同盟”,一时传为佳话。
  法国之行,开启了蔡和森追求真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新征程,也是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留法期间,蔡和森收集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小册子,择其重要者“猛看猛译”,并宣称自己是“极端马克思派”。同时,他给毛泽东、陈独秀等人写信,深刻阐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规划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时间表:“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此后,他不仅先后向赵世炎、李立三、李维汉和周恩来等留法学生骨干提议并商讨组织共产党,而且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开展了求生存和求学的“二二八”运动,成为旅欧中共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海归”上海,主持中央宣传工作
  1921年10月18日,蔡和森、李立三等103人,被法国当局扣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过激党”的罪名,武装押上轮船,强制遣送回国。
  回到上海后,蔡和森经陈独秀和陈公培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并在团中央机关报《先驱》上发表了2篇重要文章:《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法兰西工人运动的最近趋势》,要求无产阶级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之后,蔡和森又协助编辑《先驱》第八、第九、第十期,在该刊发表了6篇文章。这些为他后来跻身党中央委员,成为一名活跃在中共理论战线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提供了重要的锻炼平台。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蔡和森以旅欧中共支部的代表名义出席会议,并被选为党中央委员、宣传部长。他的妻子向警予也参加了会议,随后积极投身妇女解放斗争并成为其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公开的机关报——《向导》周报,蔡和森任第一任主编。在他主编的近3年时间里,《向导》周报由最初两三千份的发行量发展到两三万份的销售份额,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国民革命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是“统一我党的思想工具”,为创办党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25年5月,上海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一方面与李立三、邓中夏等职工运动领袖密切联系,带领4万余工人进行罢工斗争,迫使帝国主义承认工会组织;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中共中央会议,为中央及时提出指导斗争的方针、策略和口号,并以《向导》周报为阵地,进行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向世人“证明共产党的作用”,无愧于“工人运动领袖”的评价。
转战武汉,力图挽救革命
  1925年10月,蔡和森受中央派遣,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1927年1月,大革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共产国际派蔡和森回国筹备中共五大。4月1日,他受国民党湖南省党部邀请,发表重要演讲,指出“农运是整个革命问题的根本”,必须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谁能解决农民问题,谁即可以得天下”。4月27日,他出席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代理党中央秘书长。
  马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右派反动气焰愈发嚣张。为了挽救革命,蔡和森在党内提出建立两湖根据地的方案,主张“坚决的自觉的来干我们自己的事,来打我们自己的地盘和武力”,发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然而,这一方案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被党中央拒绝。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深刻指出:如果采纳了蔡和森的意见,“苏维埃就可能在中国南方声势浩大地发展起来,并且建立一个后来不会被摧毁的根据地。”蔡和森的关于建立两湖根据地的方案,突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强调了土地革命的迫切性,把握了中国革命的本质,为中共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的转变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等20多人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上,蔡和森提议让富有农民斗争经验的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并主动对“五大”后政治局所犯的严重错误承担部分责任,严厉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指出:“重要的是未实行五次大会的决议”;中央继续实行退让政策,“向小资产阶级让步”,反对工农运动的“过火”行为;忽略了将党的政策及其错误在群众中宣传,以求得群众的认可和谅解。
  “八七会议”对蔡和森的政治生涯而言,无疑是一次转折性的会议。蔡和森自二大进入中央参与核心决策,一直处于权力中枢,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中共五大政治局常委,蔡和森理应对大革命失败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会议选出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均没有他。会后,中央决定蔡和森以中央特派员的名义,赴北方局指导工作。由于全国革命形势极端复杂、北方局工作基础薄弱等原因,蔡和森指导北方局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遭遇了不少挫折。
国际代表,反思革命经验教训
  1928年5月,蔡和森受党中央指派,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他分别于6月22日、7月2日、7月6日在讨论有关的专题报告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畅谈了一些事关中国革命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比较深刻地批评了党内盲动主义的主要危险,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和任务的估量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分析,为“六大”制定正确的决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随即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再度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9年1月,按照党中央的安排,蔡和森前往莫斯科治病,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29年5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中国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关于陈独秀机会主义的讨论,蔡和森在讨论会上作了发言,他认为陈独秀主义“是中国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中之机会主义和孟塞维克路线之典型的代表”。尽管陈独秀曾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但并非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未能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力量,以致中国革命的发展偏离正轨,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29年7月,蔡和森参加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次扩大会议。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下,损失惨重,引起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同年9月,蔡和森回到上海,作为中央委员出席了六届三中全会。12月下旬,他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扩大会议。在检讨“立三路线”问题时,蔡和森联想起自己犯过的种种错误,深刻剖析自己的问题,真心实意地帮助李立三改正错误,这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的言行,使李立三颇为感动。李立三在《纪念蔡和森同志》中说:“他的笃于友爱的性格,使他对于国家民族,对于全国同胞发展了最伟大的友爱”,是“全国人民所敬爱的伟大的革命家”。
  1931年6月10日,蔡和森出席香港海员工会会议,被叛徒顾顺章出卖被捕。在狱中,蔡和森以绝食为武器,鼓励战友坚持斗争,面对敌人的酷刑,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纵使敌人百般折磨,也没有摧毁他的坚定意志。国民党广州军阀想公开审讯,又害怕社会舆论的指责,于是决定秘密杀害蔡和森。
  1931年8月10日,凶残的敌人将蔡和森押至墙边,以大铁钉对他进行最后的威胁,但他视死如归,毫不为所动。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蔡和森壮烈牺牲了,实现了他青年时代所憧憬的“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伟大理想。
  2009年,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和乐于奉献的革命的一生。他在短暂的36年岁月里,创造了永不磨灭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作者分别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