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领导干部必须提升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22-06-01)

李春明

  善于表达是每个人交往交流、为人处世的基本功。作为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增强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也需要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大凡善于表达之人,不仅让人感到很有水平,而且非常有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反之,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有了正确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但却无法以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既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那么别人肯定认为“他其实什么也不懂”。
  一、语言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会说话,行天下。“言为心声,语为心境。”语言的诞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帷幕,古今中外的人们无不高度重视语言表达。我国先人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意思是,以言语沟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可以传达信息、彼此交流、表达承诺,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之为人?“说话”是人的一种本能,“会说”则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世界上既简单又最难的一种能力。古代有这样一个谜语:它不是蜜,可是比蜜还甜;它不是毒药,可是比毒药还毒;它不是花,可是比花还美;它不是剑,但是比剑还锋利。它是什么呢?谜底就是“语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医生的语言跟手术刀是一样的,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些论述,足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
  会说话,力量大。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与人打交道,说话是一个人直接与他人或公众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做好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交际社会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掌握言谈交际相关知识的多少,影响着一个人的形象乃至事业成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往的媒介、是开心的钥匙,在达意的同时还可以传情,在通事的同时还可以通心。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可以更好地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可以使陌生人多加了解、结成友谊,可以使熟悉的人情更深、意更浓,可以使有分歧的人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以使有仇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友好相处,还可以使人成为美好与高尚的使者。语言的力量之所以是巨大的、无穷的,正在于它是一种能够说服他人、教化他人的力量,一种征服人心、凝聚共识的力量,也是一种催生发展、赢得改变的力量。由此,古人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不会说话”危害大。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会说话则受益大,不会说则危害大。会说话的人,话不一定多,却能够恰如其分、恰逢其时、恰到好处,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会运用语言的力量,说话时油嘴滑舌、显摆玲珑,甚至不切实际地赞美对方,给人以不诚实、不诚恳、不诚信的印象。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说话语气生硬、与人“抬杠”、说话带刺等,则容易引起人际间的冲突,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有些人信口雌黄、左右狡辩,制造许多废话、蠢话、“雷语”,会给人留下极不好的印象。更有些人说过头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以至给他人的心灵留下创伤。所有这些,显然是不好的并且是不应该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心灵的窗户。高超的语言艺术,常常会产生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讲一句好话,让别人数九寒冬浑身暖洋洋的;你讲一句坏话,让别人三伏酷暑浑身冰凉。所以孔子说过,“一言即出,主宰荣辱,可以惊天动地,不可不慎之又慎”。
  “会说话”是领导者极其重要的软实力。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与人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干部极具价值的软实力。古人说过:“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兴邦。”古代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故事。在这里,“舌”和“辩”体现的就是语言智慧和语言力量,有时是其他力量所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对于领导者,说话是思想的体现,是综合素质的展现,更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增强领导干部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现实中,有的领导者尽管领导能力并不超群,但语言魅力十足,他们在讲话时肯于动脑用心,从而使一次报告能让人受到教育、一次讲话能给人以启迪、一次谈心能让人从中受益。作为领导干部,并非话说出来就管用,关键要看对方愿不愿听、能不能听进去。如果你能够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对方的大脑;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熟悉的语言、习惯的语言与之交谈,你的话能进入对方的心灵。由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理当将语言作为珍贵的资源来加以认识和利用,理当“正视说话、重视说话、提高说话能力”,更应当“敢说话、能说话、善说话”。
  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路径
  语言表达首当“言之有物”。苏洵在《太玄论上》说道:“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其意思是,说话必须经过思考,经过感受,经过实际接触,才能说到实处,才能一语中的,从而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言之有物”,让人明白你在说什么。一个人想说什么,必须内容具体、清楚明确,不要讲空话、套话、笼统的话,也不可高谈阔论、故弄玄虚,让人“找不着北”。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方显严谨和真诚,让人感觉实实在在。
  语言表达理当“有的放矢”。实践表明,语言作用的大小并不在于数量,而贵在质量、贵在有的放矢。“说不破一本书,说破了一张纸。”说话贵在说到“点子”上,让别人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让别人记得住、用得上。能够说到“点子”上,往往几句话就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也许只是顺应逻辑、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也可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反之,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信口开河,夸夸其谈,长篇大论,对方会越听越烦。与此相联系,在与人交谈或发表讲话时,应尽量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受众所能理解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例如,时间上从古到今的逻辑、空间上由前至后的逻辑、内容上由事例到结论的逻辑,等等。一场符合逻辑、思路清晰、针对性强的讲话,往往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语言表达必须“主题鲜明”。讲话要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围绕中心思想来表达观念观点和思想感情。讲话必须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都清清楚楚,让人明白无误。对于讲话中最重要的地方,一定要鲜明突出,引人注意,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千万防止重要的内容被淹没在一大堆不重要的话语中间。思想是语言的底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有深度,语言才有力度。要围绕主题思想,多讲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话,让话语内涵丰富、有效管用,让人听了之后或得到启示与思考,或得到思路与方法。
  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无误”。“言不在多, 达意则灵。”大凡说话,首要的在于说真话而不说假话,说符合实际的话,说有用管用的话,说能够付诸实践的话,说能够得以兑现的话。特别是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对政绩不夸大、不溢美,对问题不回避、不掩饰。语言表达还必须以对方能够准确无误、清楚明了地接受为目的。例如,讲话中所依据的方针政策必须明确具体、准确可靠、令人不容置疑;讲话中所用的事实材料要准确,不是人为虚构和杜撰,不能有任何差错;讲话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乃至字、词、句等也要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以防止对方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语言表达必须“设身处地”。现实生活中,许多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让人轻易接受,人往往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变自己。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为他人着想,并运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才能够很快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把握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需求,说对方关心的事情,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共鸣。特别是对于领导者而言,思考问题、说话办事要站在群众角度,学习、积累和运用群众语言,才能和老百姓搭上腔、合上拍,才能疏通心结、消解困惑。作为领导干部,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正式讲话,都必须抱有谦恭的态度。所谓谦恭,就是要真诚平等地相待对方,做到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心平气和地与别人说话和交流;就是要尊重对方,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说话,不用或尽可能不用命令的语气,更不可给人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感。
  语言表达应尽量“彰显个性”。说话不仅是一个人口才的展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智慧和个性的表露。由此,在与别人进行交谈或发表讲话时,应尽量体现自己深邃、富有哲理、幽默的语言表达特色。例如,有的讲话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明确的思想观点,又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又例如,有的讲话排比对仗、抑扬顿挫,有的讲话旁征博引、幽默风雅,有的讲话深沉平稳、含蓄平和,有的讲话激情飞扬、慷慨激昂。还例如,有的讲话善于运用经典格言,以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其深奥的道理,从而起到“轻松而不失庄重、生动而富有哲理、简练而又内涵深刻”的效果。再例如,有的讲话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以网络时尚语汇、新词新句新意恰到好处地表达讲话内容。如此一来,易于使听者感到有新意、有趣味,易于引起广泛共鸣,易于得到“热烈鼓掌”。
  语言表达当“把握好时空”。孔子曾经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让人失望;在不该说的时候却说,在不该对某个人说的情况下却说,就是失言;关键在于运用智慧认清说话的对象、把握说话的时机和地点。孔子还说过,“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其意在提醒人们,与人交往中,对方话音未落就抢先说,是急躁;对方说完了你还不开口,是隐瞒;不了解别人情况、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地说,是“眼瞎”。可以说,这三种过失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当然也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有位智者告诫人们: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做人懂得谨言慎行,才能无忧少祸。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耐与恒的做人境界。
  语言表达当“注重细节”。在与人交流或讲话中,大凡注重细节的人,总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反之亦然。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在说话时习惯于讲“我”“我的”“我觉得”“我以为”等等。其实,用“我”字带给人们的感受,远不如采用“我们”的说法,其效果更好。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很多情况下,如果经常用“我们”一词代替“我”字,就可以更多地扩大彼此间的共识,就可以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融。再例如,说话要看清对象,看清对方的性格和性别特征、看清对方的身份特征、看准对方的兴趣爱好,三思而后说,尽量避免说到对方的短处,特别是不要说到人家的忌讳之处。俗话说,“守着矮人、不说矮话,守着‘光头’、不说头发”,即是这个意思。
  三、文字表达与语言表达同等重要
  文字表达魅力无穷。古今中外,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人们都十分重视文字表达。现实中,真正精辟的观点和深邃的思想,真正能够留存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作品,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写和说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之处。写是要落到载体上的,是有严密逻辑的,是需要严谨思考的,是必须反复打磨的。就汉字而言,每个汉字都是有灵魂的,它用自己的架构表明了本意,又跟别的字组合表达出另一层乃至多层意思。人类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博大精深的汉字常常可以无声而善解人意地加以表达,当之无愧成为人类的另一种语言。言语文字,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工具,亦是传承历史的利器;不仅是一种功夫和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和力量。据《史记》载文,齐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无力获胜。大文人鲁仲连写了一封绵长华丽的书信,给素不相识的守城燕将。燕将读了书信之后,哭泣三日拔刀自杀,从而结束了一场谁都不愿看到的“生灵涂炭”。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在当今时代,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全球化,伴随着语言传播的多手段化、快速化和国际化,语言文字工作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实际工作中,有些人认为文字表达不过是文字的“排列组合”,不过是抄抄写写,所  以蛮不在乎。事实上,作为能够不断传承的、能够无声交流的文字表达,往往比说话更为重要。你写文章给别人看、念讲稿给别人听,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文字水平,如果文字表达不好,别人往往会看不下去、听不下去。由此,毛泽东同志视笔杆子同枪杆子一样重要,将其并称为“两杆子”;邓小平同志认为“不懂得用笔杆子、不会拿笔杆子,这个领导就是很有缺陷的”。
  文字工作奥妙无穷。文字工作可谓深不可测,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篇好文稿自然是有好的语言文字、有见识或思想、有趣味或可读性。然而,一篇好的文稿,不仅呈现在文字里,也呈现在透过文字所迸发出的那种敏捷才思和心灵之慧。一篇好的文稿,不仅在于结构严谨合理、在于语言顺畅华丽,而且在于有其丰富内涵、在于用简要生动的文字阐释深刻的思想、在于字里行间有足够的意蕴、在于打动人心并启人心智。大凡文字高手,不仅能将大题目写短,亦可将小题目写长。写短,要言不繁,抓住核心,表达精准。大凡不必要的内容,无论多好,都应果断删除;写长,从繁杂中理出头绪,从现象中揭示规律,从细节中挖出意义。这两个手段并用,你将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练就文字功夫,除了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还需刻苦认真的钻研精神。文字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难以一蹴而就,而是在扎实积累基础上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练就的。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优秀的文字作品,都是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得来的,都是远离浮躁、淡泊功利得来的,都是沉潜专注功夫、数年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胡适先生要求自己“一点一笔不放过,一丝一毫不潦草。举一例,立一证,下一结论,都不苟且”。这些都是文字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文字能力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养、是功底,必须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苦心修炼,苦练内功。文字工作也是一项默默奉献的工作,必须要有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情怀。
  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当不懈努力。文字是人类思维的符号与依托。文字表达即写作既是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项基本能力,是一个人必须终生努力方能习得的能力。现实中,有的人写文章千篇一律、了无新意,有的空洞抽象、远离实际,有的甚至出现文理不通、词语生硬、浮夸张扬,读后令人反感,念读时令人昏昏欲睡。这些现象和问题,表面看似乎是文字表达能力,实际上受损的却是工作推动及个人形象。英国哲学家培根讲过,“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一种表达与沟通,是建立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写作的基本目标是能够吸引住人,能够让人看得懂,能够说服人、打动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表述明白、语句通顺、传情达意。从写作的更高要求上讲,则是风格打造、是语言创新、是文化创造。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好文稿。文字表达或写作作为思想观点的具体展现,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阅读—思考—写作”这一完整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有赖于广泛深入的阅读、有赖于精心细致的观察、有赖于持续有效的思考、有赖于千锤百炼的归纳。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从阅读—思考—写作的链条来看,文字表达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写作的问题绝不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提升。”
  

(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