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围绕“三好”目标 建设幸福潜江

(发布时间:2016-12-07)

                                                                                                                                     张桂华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幸福湖北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让人人拥有好收入、好服务、好心情”的“三好”目标,坚持民生优先,大力推进幸福潜江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和幸福指数。潜江先后被授予“中国宜居城市范例奖”、“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努力让人人拥有可靠稳定的好收入

  丰裕的物质财富是提高居民幸福程度的基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民生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高一同步”(即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高于全市人均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措并举,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有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连续四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在11%以上的增幅。

  ——鼓励自主创业。抓住国家“创业型城市”试点机遇,鼓励全民创业,加强创业项目策划推荐,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服务,全面落实扶持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微企业贴息贷款、扶持食品产业园和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等措施,掀起全民创业热潮。目前,全市个体户3.7万个、中小微私企5444家,吸纳就业人员数量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15。

  ——促进充分就业。坚持“内”“外”结合,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稳定增长。一方面,对内抓好就近就业。坚持向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要岗位、增岗位,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建设,重点实施“双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工程(五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新兴替代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岗位,努力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工业企业255家,服务业限额以上(从业人员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服务业企业)企业140家,吸纳从业人员占全市劳动力人口的26%。同时,高度重视“4050”、城乡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予以安排。另一方面,对外抓好打工经济。潜江是全国闻名的“裁缝之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劳务品牌。每年,我们有序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外出务工,转移劳动力达12万人,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65%以上。

  ——拓宽增收渠道。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在增加转移性收入上,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各项政策性收入,加大对政策资金补贴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确保各项惠民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农村居民各项财产权益;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服务机构拓展业务,发展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不断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确保城乡居民家庭财产保值增值。同时,加强工资宏观调控,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位“三位一体”的企业工资管理制度,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020元,确保企业职工收入稳步提高。

  二、努力让人人拥有均等完善的好服务

  近年来,我市围绕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全民教育、全民健康、全民社保和全民安居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服务优质化、区域一体化,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实施全民教育工程,夯实民生幸福之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2%。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改造力度,我市被授予“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市”;围绕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实行城乡师资“结对帮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长效机制,开展“美丽乡村校园”创建活动,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效解决了“择校热”、“择班热”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计划,逐步免除高中教育阶段学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职教产业园取得了明显进展;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满足民生幸福之需。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打造长寿健康潜江。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城乡人民群众买得起药。二是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康复站点,打造10分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看病方便。三是不断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启动大病商业保险,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异地就医平台管理,开通定点医院网络结算,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让人民群众住得起院。四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人人建立健康档案、个个享有卫生保健”的居民保健制度,让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卫结合模式、卫生信息化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得到大力推广。

  ——实施全民社保工程,保障民生幸福之依。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工业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户作为整体来谋划,积极推动社会保险全覆盖。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实施社会保险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缴费,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和低保“五个全覆盖”。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救助示范市,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重点,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阳光”助学、肇事逃逸、大病救助等专项基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面和救助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实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

  ——实施全民安居工程,解决民生幸福之重。适度开发高档商住小区,引导城镇居民向小区集中、农村居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积极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对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实现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覆盖城镇困难家庭;加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三、努力让人人拥有和谐幸福的好心情

  近年来,我市坚持从事关群众切身感受的各项软硬件建设抓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狠抓环境建设、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全力打造蓝天碧水、绿地花鸟的宜居环境,努力让人们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使人们在好的环境、好的氛围中都保持好心情,在好心情中感受幸福。

  ——提升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舒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经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实施“蓝天”工程。针对我市经济结构偏“重”的现状,严格环境准入,大力推进化工、冶金工业转型发展,以潜江开发区、张金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强力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引导企业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动企业向低消耗、低污染环保型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我市被授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市”。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严格执行湖泊保护制度,贯彻“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让居民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抓好白鹭湖退田还湖。加强湿地保护,推进返湾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坚持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通过开展“百日会战”等载体活动,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河流的环境监管整治力度。加强汉江水源地保护和整治力度,确保城乡居民安全用水。实施“六水连通”工程,引汉江水进入城市,实现以水润城、以水活城。三是实施“绿地”工程。全面推进城区绿化美化、拆墙“透”绿、庭院绿化和农村“三边”(路边、河边、田边)植树造林,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4%,现在城市主题公园7个、人均绿地11平方米,位居全省县市前列。四是实施“洁净”工程。在城市,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市容市貌整治,落实街道划片分区保洁责任,做到了全天候保洁;在乡村,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建立了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长效保洁模式,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推进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开心。积极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和群众参与积极性,努力建设文化名市,打造文明潜江。一方面,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围绕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推进城镇(农村社区)文化中心(站)建设,形成城镇、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重点培育曹禺文化、龙虾文化、楚文化等六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曹禺文化产业园、龙湾遗址、兴隆水利风景区、龙虾城等文化平台建设,运用市场的办法坚持办好四年一届的“中国曹禺文化周”和一年一届的“中国龙虾节”;坚持文化惠民,实行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深入开展广场文艺“月月红”、“农民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开展送花鼓戏、送电影、送图书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三送三进”活动,不断活跃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熏陶人、影响人、塑造人、提升人。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潜江精神,持续开展“爱我家乡、兴我潜江”主题教育活动、“感动潜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窗口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向。

  ——加强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生活顺心。创新社会治理,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一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把社会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确保人在哪里,管理服务跟进到哪里。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构建“全域社区、全域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建立综治、信访、司法、调解、警务、民政、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从制度上、功能上筑守社会稳定安全网。与武汉百步亭合作共建,学习和推广百步亭党建工作法,实行党员干部联系社区群众全覆盖、志愿服务全时段、公共服务全方位、精神文明和平安建设全过程。二是深化平安创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全力推进“平安潜江”建设,经常性地开展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实行社会治安全天候巡逻尤其是加强夜间巡逻,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三是及时化解矛盾。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实行访诉分离,落实首访首办责任,建立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处理突出问题综合协调等三大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我市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

  (作者系中共潜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