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八载奋力赶超 决胜全国百强

(发布时间:2016-12-11)

                                                                                                                               宜都市委 市政府

  近年来,宜都市紧紧咬住“全国百强县市”核心目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三产协调,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宜都位居第98位,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提振百强精神区位

  一是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担当。宜都区位优势不突出,资源优势不明显,之所以能够实现百强目标,关键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早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大胆提出了“进军全国百强”的发展目标。八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不懈努力,形成了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二是实干为先,咬定目标不放松。进军全国百强的目标提出以来,全市干部群众思想统一,信心坚定,无论发展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挺进百强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正确政绩观,坚持一张宏图管到底,团结协作、合力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分心、不争论、不迟疑,全力以赴干事创业,为宜都顺利进入百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善抓机遇,齐心合力破难题。挺进百强不是宜都孤军奋战,而是“省委决策、宜昌战略、宜都实施”,不仅得到省、宜昌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拥护。2012年,宜都全国县域经济排名115位,距离百强只差最后一步,省政府将支持宜都决战百强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科学应对金融危机、整体经济下行等困难,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现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是突出项目核心,增加发展内生动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在招商引资上,从创新理念、配强力量、健全网络入手,创造性开展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和驻点招商。2013年,全市签约项目达到124个,其中亿元项目37个,实际到位资金224亿元,增长84%。在项目建设上,实行每名常委领办一个产业、每名市级领导联系一个项目、每个市直单位服务一个项目的项目建设机制,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2013年,全市共实施项目265个,完成投资178亿元。

  二是突出高新引领,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电子材料、光伏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打造宜昌省域副中心江南千亿经济走廊。目前已形成产值过2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过1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过50亿元产业集群3个。全市规模企业246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税收过千万企业25家,7家企业进入全省民企百强。市工业园区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行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三是突出龙头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优质柑桔、高效茶叶、优质粮油等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清江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土老憨生态橘园成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土老憨、宜都蜜柑、宜红茶等一批本土精品名牌走出宜都,走向全国。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7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实现加工产值222亿元。

  四是突出互动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宜都制造业优势,加快专业市场、重点物流园建设,引导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201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311万吨,增长30%。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生态特色旅游逐渐形成,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6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

  三、以普惠均等为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向边远农村延伸。通过实施村级道路硬化、电网改造、饮水安全等工程,广播电视、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供油等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供电网、供水网、信息网。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5个乡镇进入全省乡镇百强,陆城位居全省第二。农村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村达到15个,渔洋溪、响水洞、袁家榜、鸡头山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受到国家、省级表彰。

  二是公共服务向公平普惠转变。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2013年,民生领域支出达到22亿元。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城乡低保、城乡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得分排名全省第一。群众体育健康发展,国家、省、宜昌一系列体育赛事成功在我市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连续五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

  三是社会管理向优质服务提升。抢抓全省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机遇,推广红花套渔洋溪村“三化四务”(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社会治理经验,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将17家市直部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村,实现村级可办理29项、村可代办17项。规范设立民间协会、经济合作、群防群治组织480家,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全面提升了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围绕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通过关停并转,推进资源整合,矿山企业由100多家减少到78家。强化环保执法,对55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在线监测。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企业环保设施建设,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法减免税收3000万元。加快土地开发整理,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我市荣获全省集约节约用地模范市称号。

  二是围绕宜居宜业,打造品质城市。发挥“两江”(长江、清江)、“两河”(渔洋河、九道河)、“两山”(宋山、梁山)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水城、四季花城、田园绿城。全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8平方公里,境内宜洋、陆渔两条一级路建成通车,达到102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25%,通村公路里程达到3152公里,实现2.2公里/平方公里目标,在全省位居前列。

  三是围绕绿化美化,建设绿色家园。坚持以增绿量、出精品为重点,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林业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带建设;大力推进沿江、沿河、沿路的绿化,建设宜华、陆渔一级路生态工程,新增城镇绿地10万平方米;实施绿化整村推进工程,倡导每个农户植树30株,完成造林3.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1%。■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