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实施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成果

(发布时间:2019-06-20)

中共远安县委 远安县人民政府

      远安县在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后,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保持路径科学性、责任唯一性、政策连续性、人员稳定性,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一、优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后扶工作机制
  一是科学有序抓提升。按照既定的“三级目标”体系,在完成高质量“户销号、村出列、县摘帽”的基本目标基础上,坚决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朝着整体提升全县农村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中等目标、全域“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高级目标稳步迈进。
  二是盯牢主职压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强化责任唯一性。在县级层面,县委全面履行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认真调研,把扶贫政策的每一个细节研究透,通过视频到村的形式分专题由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讲解政策,带领各级扶贫干部全员学懂弄通政策方法。在县直层面,突出扶贫是首要之责、关键之责,“一把手”全年四次、每次至少一周带五人驻村帮扶。在镇村层面,每村均有2名以上帮扶干部常年脱产驻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书记对辖区内帮扶力量拥有调度指挥权。
  三是因地制宜开良方。坚持县负总责、镇村主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村级后三年项目规划和工作方案。聚焦产业和就业两大重点,形成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增加转移性收入“三路并进”的增收格局。围绕教育、医疗等主要返贫因素,按照“先模拟评估、再推行实施”的程序制定出台政策,建立健全“1+12”脱贫后续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政策保障水平。
  二、把牢主攻方向,聚焦聚力产业发展质效
  一是调结构、壮产业。围绕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主导产业覆盖到村、增收措施落实到户、稳定收益兑现到人。以“专精特优”为发展方向,以标准化基地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建设重点,突出优质米、食用菌、黄茶三大特色产业,全县发展优质稻10.5万亩,食用菌规模达4250万袋,茶叶面积达5.1万亩。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目标,推动扶贫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促进全产业链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不断提高扶贫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帮助贫困群众更好地分享农业价值增值带来的收益。全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6483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95.1%。
  二是育主体、帮带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探索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规模化经营,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实现贫困群众“单家独户”“弱小群体”生产活动与社会“大生产”“大市场”有效对接。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293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92.3%。
  三是强联结、促增收。探索推广土地经营权入股、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土地托管、订单收购、信用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资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订单种植得售金,多途径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强化对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之间契约关系的指导监管,实现产权明晰、责任风险明确,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狠抓治本之策,推动扶贫扶智深度融合
  狠抓教育扶贫这个治本之策,推动扶贫同扶智、扶志、扶技深度融合。
  一方面,贵在“扶志”。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扶心相结合,主要通过非物质方式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强大起来。除实施贫困学生资助等政策外,针对贫困户子女信心不足、缺乏指导等问题,为每名贫困学生配备一名机关干部作为“第二导师”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从入学保障、学业帮扶到精神充实、信心提振和生涯规划等全方位关怀和指导,覆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直至就业全过程,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成长成才道路。
  另一方面,重在“扶技”。把就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深入实施“一户一技能”行动,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按需培训等多种形式,把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相结合、劳务输出培训与产业发展培训相结合、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培育致富带头人相结合,每年培训30期3000人以上,确保贫困户每家都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同时,采取企业稳定就业、建设工程项目临时就业、乡镇和村就地就近消化、公益性岗位安置“四个一批”等措施,推动实现“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四、推动重心下移,打造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工作,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以红色头雁、融通培育为抓手,开办“村支书大学堂”,深化“百村后备”,建立“1+7+N”产业党组织,全方位选优育强基层组织队伍,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健全治理体系。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根基,建立健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探索用非物质的方式加强乡村治理,组建“流动法庭”公开审理不养老案件18件,威慑不厚养老人行为;全域推行“道德理事会+村规民约”治理模式,通过劝说、协调等方式督促签订赡养协议986份;不断优化村务公开、公示评议、民主决策,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引导、能人管带、结对转化等方式,促成206名农村老人回归家庭养老,58名“懒汉”实现脱贫。同时,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方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群众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乡村振兴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通过召开屋场会、小组会、座谈会等形式讲政策、听意见、答疑惑、谋发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提振群众积极性,提升群众参与度和认可度。着力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让群众有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