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尧治河村的脱贫致富经

(发布时间:2016-12-17)

                                                                                                                       中共襄阳市委政研室 襄阳市扶贫办

  保康县尧治河村,曾经的贫困闻名襄阳市、保康县,而今的富裕也享誉全省、全国。方圆33.4平方公里的村域,95%的面积在海拔1650米的崇山峻岭之上;过去70%的村民常年靠政府救济生活。到2014年底,村民人均拥有固定资产338.9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湖北省农村党建“十面红旗”、湖北500强村等荣誉称号。

  一、将唉叹苦熬化为齐心苦干,奋力迈出告别贫困的第一步

  富起来之前的尧治河村,到处是“挂起来的地、竖起来的路”,仅靠“铁杆庄稼”的传统套路,憧憬富裕成了奢望,唉叹苦熬习以为常。保康县委、马桥镇委把选准致富开路人、建强村支部,作为改变高寒边远极贫村面貌的突破口,1988年任命村小学教师孙开林为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上任后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拧成“齐心苦干、追求幸福”的一股绳,点燃了向贫困宣战的“三把火”。

  (一)迈过“第一道坎”,从精神状态上摆脱贫困。村支部组织村民学报纸、学典型,谈心得、谋出路,使大家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贫困不会自己走;只有豁出身子干起来、走出去,才能斩断穷根、走上富路。精神脱了贫,人人干劲增,“用双手改造山水、用劳动积累财富”成为全村男女老少的共同意志。

  (二)开出“第一条路”,从地理空间上追逐富裕。曾经与世隔绝是尧治河村贫困的原因之一。1990年秋收刚完,村支部组织全村164户人家,按每户36.6米的长度,在千仞绝壁上拦腰凿出能跑汽车的公路。110多个日日夜夜,岩石嘴上攀的是人,岩石缝里钻的是人,岩壁之前吊的是人,开山的炮声代替了过年的炮仗,踏冰卧雪代替了围炉烤火,互助挖填石方替代了拜年的话语祝福,尧治河人硬是靠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出山路、致富路。

  (三)掘出“第一桶金”,从心理感觉上让“小康”不再遥远。山外精彩的世界,既让尧治河人羡慕,也驱使着他们加快致富步伐。村支部组织村民决心把蕴藏的水能变成全村人的现金收入。1995年冬春,尧治河人开始拦河筑坝办电站,全村200多名男女劳力靠肩挑背驮把近万吨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从两公里外运到坝基处。然而,在第二年6月,即将建成的坝体被一场特大洪水冲得七零八落,这一天成了尧治河村最悲伤的一天。痛定思痛,尧治河人更卖劲了,全村倾巢出动,坝基附近的山崖上安下了160多个临时新家,连续奋战300多天,一座高27米、坝体2.3万立方米,可蓄水28万立方的拦河坝,巍然屹立于马面河上,年发电量378万千瓦时、综合效益达71万元的发电站建成了。

  二、把生态资源变成致富产业,积极探索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在消除贫困、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尧治河村创新思维、变换视角,把曾经“吃不饱”肚子的生存环境变成“吃不完”的财富源泉。

  (一)依托保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尧治河村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根据所处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积淀等条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型跨越、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聘请专家学者,以“中国山区幸福村”为旅游形象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先后投资4亿元建成中国磷矿博物馆、太极养生馆等项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从2000年开始,同步恢复矿山植被2600多亩,退耕还林1800多亩,人工造林7700多亩。5年来,先后建成了3个4A级景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神农架大景区中的新亮点。

  (二)充分利用村内外资源,建设金山银山。凭借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专业化经营经验,尧治河村人采取收购、参股、租赁等形式,网罗发展资源,开拓发展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先后出资1.5亿元购买白竹、九里川、六柱垭等4处矿山开采权;投资收购了房县天源公司、保康楚翁泉酒业公司、枣阳兆丰公司等企业10多家;一次性买断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个景区50年经营权;2009年投资3亿元在马桥镇周湾工业园区兴建尧治河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磷化工、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村级经济。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6亿元。

  (三)注重依靠科技力量,建设金山银山。尧治河村把科技人才作为转型发展的向导,把“第一生产力”作为致富奔小康的先导,全力推进村级经济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由一业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由自己使劲向借力发展转变。2014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赵玉芬等科研团队合作,组建了全省唯一的村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致力“5R(少投入、再利用、再回收、再绿化、再发现)”矿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运用和推广。目前,在PM2.5治理、黄磷尾气净化、次磷酸和窑法磷酸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建设化工园区,运用新兴工艺,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磷化工产业的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尧治河村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全国绿色矿山”。

  三、共同创造、共同富裕,踩稳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

  从走向富裕的第一天起,尧治河村党组织就在思考,如何避免因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牺牲发展效率,如何避免因富裕程度的平均数掩盖了贫弱的个别人,努力走出一条共同创造、共同富裕的两全之路。

  (一)始终坚持党管企业和集体控股两条基本原则,保公平。全村下设1个企业党委、1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所有村属企业都建有党组织,12名村党委成员中8人兼任村属骨干企业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确保每个企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管之下,确保每份企业资产都是村民的财富来源。在集体控股的前提下,吸引村外投资者入股村属企业、开发本村资源,鼓励村民以资金入股、劳力入股、物资入股、资源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创办新企业,不断增加持股额度。采用资本投入股、企业经营者股、村集体股、村民个人股四种股份,确定企业股本构成,保证村集体经济实力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壮大,保证村民利润分红随着企业股份增多而增多。目前,100%的农户持有企业股份,每户持有企业股份均在2万股以上、拥有家庭资产100万元以上,全村拥有私家轿车150多辆。

  (二)坚持重金引才与持续育才两手并重,求效率。随着村集体资产快速增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日渐匮乏。尧治河村一方面不惜花重金,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和团队。目前,全村引进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专业人才60多人,聘请高层经营管理人员40多人。同时,出台政策,激励本村农户招贤婿、娶才女30多人,服务村属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本村人才培养,把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送到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进行阶段性培训。经营管理团队及劳动者素质的同步提高,为提高企业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民主商议和集体决策双向互动,兜底线。尧治河发挥集体经济优势,重点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个方面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让一户不富裕,不拉一人不小康。2006年,拿出4000多万元新建了龙门社区和滴水岩社区,164户村民全部住进造价30多万、面积达260多平方米的乡村别墅。投资60多万元兴建村福利院,集中供养孤寡老人。专门成立了集扶弱、福利和服务为一体的“尧治河三福公司”,将11名弱智劳动力统一组织起来,实行公司化管理,承担全村植树、改田、护路、保洁等公益劳动任务。建成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企业集团办公大楼,实行村党务、村务、企务、事务、服务、财务六务一体化。

  四、让党组织成为坚强保障,努力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

  尧治河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始终把党建作为“第一抓手”,努力把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群众向心力和发展推动力。

  (一)与时俱进不停顿,当好村民的主心骨。多年来,孙开林带领村党委不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始终跟上时代发展大趋势,带领群众致富兴业不停步。在艰苦创业期,立下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铮铮誓言,党员干部冲在修路、架电、筑坝等工程建设最前面,其家庭分担的任务也最多、最险。

  (二)增强实力不务虚,当好发展的开路人。村党委全面推行以“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企业管理人才,把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成村干部”的定向培养模式,把骨干队伍建强,把党建力量放大,保证全村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5年来,全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7人,发展新党员81名,培养后备干部4名,全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三)规范用权不任性,当好家园的守望者。尧治河从创业之初就高度重视建章立制,扎紧制度笼子,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先后制定了《党委工作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村干部责权结合管理制度》、《村干部工资待遇管理办法》、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将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工作目标,同村集体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联责联利、连股连心;探索完善“新三三制”模式,大力推行党委会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切实保障村民民主权益;全面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成立村民监事会,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村里重大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2014年,全村通过“三会治事”,研究决定办理重大事务43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

  相关链接

  我省出台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办法

  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近日联合出台《湖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评价办法》,从2015年至2020年,对全省37个贫困县的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进行年度评价考核,主要考核“扶贫政绩”。按年度考核结果,将对贫困县排列出A(优)、B(良)、C(中)、D(差)四个等次。对连续三年考核结果为A等次的贫困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予以表彰和提拔重用。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D等次且整改不力的贫困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组织调整。

  考核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两方面内容,总分值为100分,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仅占30%的权重,精准扶贫占70%权重。扶贫方面的考核内容由5个指标组成。

  按照办法,考核结果为A、B等次的贫困县,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通报表扬,并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给予奖励和倾斜。办法将湖北省政府与贫困地区市(州)、县所签订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状中所规定的年度减贫人数和贫困县、贫困村“摘帽”计划,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硬任务和扶贫开发评先表优的刚性条件,凡没有完成减贫目标任务的一律不得参加A、B类评选。考核结果为C、D等次的贫困县,由所在市(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特别是考核结果为D等次的贫困县,还将由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约谈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