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精神文明

(发布时间:2016-12-17)

袁北星 江 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需要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要求我们以辩证的、全面的、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是我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吹响了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也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国家整体战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使人民群众不仅拥有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小康,也要拥有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要求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当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硬实力”,更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软实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的新要求,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

  (二)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基本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从这两方面需求出发,人类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极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还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因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的不断发展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条件,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又会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然而,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仅有物质的丰富,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强大的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三)厘清新时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新时期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需要有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3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们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道德模范不断涌现,社会风尚清新健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观念,“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全面把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一手硬,一手软”的观念和行为,既违反辩证法,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立足湖北实际,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中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把思想武装、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贯穿湖北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精神文明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要拥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拥有“知礼节”的精神生活。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和践行的热情;只有坚持为民惠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使人们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

  (一)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提振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决心和志气、勇气,争做跨越式发展的先锋,永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但要当好引领者,还要当好践行者,要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但要看他们怎样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看他们怎样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二)传承创新荆楚文化,加强“四德”“四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地位显要,是全省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把荆楚文化中“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与当前的“四德”“四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为全省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深入挖掘湖北丰富的道德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近年来,“湖北群星现象”令人瞩目,“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赵传宇、王争艳、孙东林、刘培、刘洋等“湖北群星”闪耀在道德的天空,其深厚的道德力量,为湖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我们要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不断放大“湖北群星”效应,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省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四)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要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民心中闪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继续在重点人群中加大实践活动力度,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从政道德和行政行为之中;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结合学校思政课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等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通过建立规范礼仪制度、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等,在青少年中传播主流价值。

  (五)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调查发现,我省社会群体的伦理道德现状基本上是健康的,他们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较强的责任感,有较强的自我道德约束,对社会公正、和谐有着强烈的价值追求等;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迟疑、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相悖离等。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道德共识,夯实构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重要基础。努力实现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在公民伦理道德、职业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价值重建,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二是针对不同群体伦理现状,在达成道德共识的基础上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如对公务人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官德建设,以扭转其在大众心目中伦理道德建设低水平的形象;企业家道德责任应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绿色管理,推出对人体健康有益、对环境破坏微弱的绿色产品;对青少年则要培养其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以及高尚灵魂、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对弱势群体,要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观念,以乐观进取、爱岗敬业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争取自身权益,理性处理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三是运用丰富的文艺形式,让各类文化产品成为传承优秀伦理道德的载体。加强对影视、图书、歌舞、报刊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把优秀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少一些枯燥刻板的说教,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践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让各类文化产品生动展示优秀伦理道德,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四是发掘和推广“凡人善举”,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要聚焦基层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人、引导人。新闻媒体和各种传播载体要宣传新事物、新典型,形成以弘扬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为荣,以践踏道德责任、违背核心价值观为耻的社会氛围。五是加强伦理道德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一方面,政府行为必须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进行,使出台的政策措施能为弘扬社会正气、规范伦理道德作出表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经济秩序伦理构建,如通过创新信用制度,构建信用机制等,使“诚信”这一既具历史传承性又有价值现实性的道德理念,从伦理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层次,通过法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保证这一伦理道德从个体意识上升为群体意识,使人们在遵守制度中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六)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格局。精神文化建设要在创新方式方法、手段载体上有新思路和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活跃、多种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现代数字技术和网络空间发展状态下精神文化优劣并存、良莠不齐的新格局,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机制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国防信息学院教员)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