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看余村如何蝶变“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7-12-18)

本刊记者 姜晓晓

  余村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187个行政村中的一个,归属天荒坪镇。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梁时期的悠久历史。村内自今还保留着古刹隆庆禅院、被誉为“江南银杏王”的千年古树以及被称为活化石的百岁娃娃鱼,更有待揭秘的古代工矿遗址和溶洞景观。但让余村人最自豪的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由此起航。这座村庄的美丽蝶变也为湖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近期,记者走进余村,试图通过剖析余村转型发展的历程,寻找推进我省2.6万个行政村绿色发展、美丽发展的可行路径。

  从“卖矿山”到“卖风景”

  走进余村,三面青山环绕,小溪绕村而过,入眼皆是美景。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十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幅空中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穷山恶水”景象。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人靠山吃山,视矿山为“命根子”,大力发展矿山经济,采石矿、造水泥、烧石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村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就达到300多万元,是安吉县响当当的首富村。与余村大力发展矿山经济结伴而来的是溪水污染、土地裸露,满山“疤痕”,水土流失、扬尘四起。

  当时在矿区拉石料挣钱的村民潘春林回忆说:“整条路上都灰蒙蒙的,水泥厂有几根大烟囱,天天冒烟。我们对面的青山上,树叶上面都结了一层一层的水泥,竹林死掉了,树林枯掉了;天晴也好、下雨也好,都不能上山了。”

  过度索取破坏了环境,余村变得坑洼丑陋、乌烟瘴气。果树不生果,连生命力顽强的竹笋也连年减产,余村人想呼吸口新鲜空气都成了可想不可求的难事。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制约了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大自然的报复警醒了余村人,2003年,余村决定封矿关厂,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但随之而来的是集体经济收入的断崖式下滑——2003年至2005年,村集体经济一下子缩水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全村几乎半数村民“失业”。此时,余村人迷茫了,余村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科学论断的鼓舞下,余村人克服困难,一任接着一任干,历时十余年,余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余村拥有荷花山漂流、隆庆禅院等三大旅游景区,14家农家乐、410张床位,从事旅游业的村民近400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5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95元,是12年前的6倍,初步建成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融生态景观、农耕文明、民俗节庆为一体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完成了由“卖矿山”到“卖风景”的美丽蜕变。

  把“绿”根植于规划

  余村人说,山还是那座山,但发展思路一变,结果大不一样。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对余村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余村村委会主任潘文革回忆:“在简陋的村委会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他告诫我们‘不要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潘文革记得,习近平同志当时还说,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生态立县或许会牺牲掉一些经济增长速度,但仍要舍去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产业。“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走“养山用山”道路的决心。

  2008年,村里借助当时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编制总体规划的契机,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重新编制了村庄发展规划,把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工业区3个区块,将村民生活、生产与发展的空间作了合理布局。

  生态旅游区以荷花山风景区和隆庆禅院为主干,主要发展旅游产业,如农家乐、漂流、观光农业等。2011年开始,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形成了春林山庄、荷花山漂流等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品牌。

  生态居住区以村庄集居区为主,即中心村为主干,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对中心村沿线进行立面改造,拆除破旧违章建筑、完善厕所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便民服务大楼、鼓励村民发展休闲产业、改善民生设施,对中心村主要节点进行“亮化、净化、美化”改造,建成村文体广场、文化舞台、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室、文明学校等设施,并对中心村内部的作坊式竹制品小企业进行搬迁,安置到村工业集中小区。

  生态工业区以村对面的地域作为发展基地,引进无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入驻。2013年,余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拆除水泥厂等旧厂区,变现资金1000多万元,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100余万元。2014年该村进一步提升该区域为创意产业园区,开始逐步关停工业企业,转而发展创意产业。

  现在余村村庄主干道路宽9.5米,达到村道一级标准,村庄内部90%以上道路通过整改已达到3.5米以上标准。主干道及内部主道已经全面安装了路灯,得到了“亮化”。村内建立了宣传橱窗、宣传长廊、公示牌等,提醒启发村民爱护家园、美化余村。

  村庄面貌的渐变投射在了村民对待“生态”认识的转变上——从过去的“抵触”“不理解”“观望”,变为现在的“支持”“配合”“全民参与”。

  如今的余村,自然环境得以保护,空气得到了净化,水质明显改善,垃圾遍地现象也已经解决,村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业余文化活动增多。村民开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晤、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业链。同时,村里还建立多支群众性文体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党员网格服务、环保义务活动、美丽家庭创评等活动,用干部群众的双手扮美绿水青山,吸引八方游客。

  “绿色+”释放葡萄串效应

  历经十余年的变迁,余村彻底变了样,优美的环境回来了,村里千年的银杏树和百岁的娃娃鱼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美丽环境变成了“摇钱树”,昔日寂静的山村变得像闹市一样。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那番话,让我一开始就记牢要吃生态饭。”村民胡加兴曾在村里的水泥厂做工,2003年村里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他和半数以上的村民一样,失去了工作,又对未来充满迷惘。

  随着矿山关停,溪水渐渐变清,胡加兴做了个“疯狂”的决定,他在村里治水的基础上,又出钱请人进一步清理溪道、加固堤岸,还特别设计了溪道坡度的落差,开始搞起了“荷花山漂流”。

  胡加兴说,“当时没人看好我的旅游项目,村里人笑我是‘傻大胆’,工人们怕工钱打水漂,我每天都带着现金在溪边结算。”

  结果,胡加兴的50条橡皮艇下水后几个月,就累计有上万名游客前来体验。如今,到了旅游旺季,有60多位村民在漂流景区工作,他们每月的工资达5000多元。

  胡加兴不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印在了名片最显眼的位置,更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心里。2015年5月,他启动了自费安装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加速余村溪河道自净;从库区到村口,1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河道保洁,容不得一丁点垃圾。

  美丽的环境带来了摇钱树,昔日沉寂的小山村越来越热闹。为方便日益增多的游客,村民潘春林和村里人一同开办天合旅行社、组建观光游车队。每天,至少有3辆“农家乐直通车”往返于余村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打通“吃住游行”一条龙服务。“游客最多时,车队一天要往返15次。”潘春林说。

  “我们把生态景观、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地质探险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潘文革说,余村的发展注定要逾越传统乡村的发展路径,把绿水青山的文章做到极致。

  与此同时,得益于生态环境优势,余村的竹子还搭上了绿色经济这趟“快车”,一根竹子变成了能吃的竹笋、能喝的竹饮料、能穿的竹纤维成衣、能出口的竹制品和竹工艺品……竹子长在山上还是“景”,一眼望不到边的竹海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竹子埋在土里也是“金”,一年四季可售卖的笋鼓足了村民的腰包。

  实现了“养山富民”的愿景,余村又做起了“既要口袋富裕,更要精神富裕”的梦。为打造余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在文化礼堂出口处,记者看到左右两面墙上贴满了照片。左边是各种如画美景,上书5个大字——绿水青山路;右边是大大小小的村民照,个个满脸开心,同样有5个大字——幸福余村人。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里还建起文化大舞台。每到夜晚,老年人在球场上打着门球;文化大舞台上,妇女们跟随着音乐欢快地跳着舞。每逢节日,村里也像央视一样搞自己的“村晚”,村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十余年的时间,余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干部也更加重视民主管理,大小事都要通过村民代表表决通过才准去做;村里花的每一分钱,村民通过村里的“村村通”平台,在家的电视机上就能看到每笔开支的发票,钱作什么用,花了多少钱,谁经手、谁审批一目了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余村的生态、经济、民主、法治犹如葡萄串上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映衬着余村百姓幸福甜蜜的生活。■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曾一度被认为是无法和解的“冤家”:保护生态会束缚发展的脚步,要发展就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然而,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用十余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二者也可以实现辩证统一。

  余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期间经历过彷徨、阵痛,但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坚持下,余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的道路,建成了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还是发展问题。余村以规划为引领,将生态环境的优势不断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余村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当山上的“常青树”变成了“摇钱树”、“树叶子”变成了“钞票子”,群众自然会加倍爱惜山水,才能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责任编辑:筱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