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湖北 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发布时间:2021-09-18)

鲁长安 梁 燕

  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湖北要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绿色崛起,主要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前提,以思想破冰、改革突围、科技创新为动能,以强化功能、开放共享为支撑,以生态强省、绿色富民为目的,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率先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一、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中部绿色崛起中作出更大贡献,绘就绿满长江、水润荆楚的锦绣画卷。
  坚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之腰的区位优势,不断强化湖北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枢纽和支点功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风险,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以进一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即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攻坚提升行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提升行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攻坚提升行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攻坚提升行动等6项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提升行动、长江流域非法矮围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水资源保障攻坚提升行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攻坚提升行动等4项生态修复工作,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坚持系统思维,准确把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措并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一是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区保护,推进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二是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林长制,探索推动设立长江生态法院。三是实施千里长江绿色廊道工程,突出重点,强化治理,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四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实施监管,确保生态系统持续向好。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绿色合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是不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表现在天上,根子在地上。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治理,强化工业和移动源污染治理,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预警体系,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质效,让群众共同享有蓝天白云、群星闪烁。
  二是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关键在人上。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工业、城镇、农业、船舶港口水污染为重点,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共治,实现工业、农业、生活、航运四源并控。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集中治理企业和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升级改造,狠抓工业污染防治。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源头管控收集和资源化利用、高质量管网建设,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种植业污染,实施产粮(油)大县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施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攻坚提升行动,积极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水环境质量,为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水生态环境支撑。
  三是大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在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严管废物处理处置活动,减少大气、水污染治理对土壤的二次污染。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管理,控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黄石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四是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坚持以预防为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范与治理化学物质污染,严格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实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和转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快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预警能力,强化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有效应对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
  三、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牢牢把握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要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科学制定全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巩固碳交易试点成果,推进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大力控制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开展“碳汇+”交易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引导全社会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增加源动力。
  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矿产资源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建立能源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特别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节水行动。二是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全面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是提能效、降能耗,特别是从建筑、交通、工业、电力等方面入手,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在武汉、襄阳、宜昌率先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系列专项行动,打造中部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区。四是能源替代,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清洁替代能源,支持创建鄂西国家级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五是增加碳汇,实施千里长江绿色廊道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
  四、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方面,把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建设;全面完成重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清洁生产,支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创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武汉绿色发展示范、三峡地区绿色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协作。同时,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为目标,全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保障、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环境要素的服务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制度的供给和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在重点领域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限塑工作。鼓励绿色消费,畅通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支持市州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荆风楚韵、灵秀湖北特色文旅品牌。
  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互促互进。绿色生产方式为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绿色生活方式为绿色生产方式提供了最终需求。通过绿色生产来扩大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最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9年校级重点课题《湖北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