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践行“两山”理论的“堰河样本”

(发布时间:2022-04-21)

柯银旺


  青山拥抱清流,茶园流翠飘香,农宅古朴典雅,村民安居乐业,游客徜徉其间,这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现如今最日常的图景。今天的堰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累积超亿元;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荣誉。
  一、堰河的蝶变是怎么来的
  堰河村位于谷城县西部山区,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该村80%以上版土都是山地,交通信息曾经十分闭塞,既无矿产资源,更无工商基础,祖祖辈辈的堰河人靠山吃山,发展进程缓慢。
  曾经的堰河:笃信靠山吃山,深陷贫困泥淖。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堰河村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山上人挣钱靠烧木炭、砍毛竹,山下人挣钱靠淘沙子、卖石头。堰河人长期地“靠山吃山”,没有换来好日子,村民生活贫困,村集体债台高筑。对山林资源的过度摄取,使植被本就脆弱的堰河,出现山秃头、水断流的痛心景象。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洪水来袭,堰河沿岸的百十亩好田好地被水毁殆尽。
  思变的堰河:守护绿水青山,厚积发展基础。1992年,新任村支书闵洪艳从中央文件精神中捕捉到鼓励发展绿色企业的号召,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深入的总结反思,村支两委认识到“堰河穷在山,但出路和希望也在山”,坚定地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来抓。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堰河山青了、水绿了,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了。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堰河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2003年开始先后实施垃圾分类、“一建四改”、“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根本改观。
  今天的堰河:转化绿水青山,走上康庄大道。堰河村的变迁,不仅吸引了大批关注“三农”的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日渐多了起来。堰河从中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商机,发动村民开办农家饭庄和民宿,开始向乡村生态旅游业进军。2007年,堰河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网络全村的农家乐、民宿、农副特产专卖店,鼓励农户参股入社,统一管理、规范经营,通过农特产品销售、劳务用工、股金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家致富。2016年,投资4700多万元建成了民俗园,将堰河村建成周边农副产品集散地、城里人购年货的目的地。
  二、堰河做对了什么
  生态为本,绿色先行。首先,大搞护山造林。先是对村干部、党员等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培训,让他们先知先觉、先行一步,带头植树造林,消灭荒山;然后,组织农民参加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建立村民小组长、乡村道路养护员和保洁员“三位一体”保洁制度。进而,整治人居环境,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分类。随后,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山就势,规划先行、有序建设,最大程度保留农村传统的乡风民俗。
  产业为基,强村富民。堰河的变迁始于以茶兴村。转型之初,堰河村大力开荒种茶,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连续奋战三年,将村里的荒坡山丘全部种上茶叶,让所有“秃山头”都成为一个个“小银行”。堰河的巨变来自茶旅融合,相继开发了百日山、甲板洞等自然景观,新建了民俗园和陆羽庄园,推动整村发展乡村旅游。
  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一是找对方向,先行一步。每当党中央和省委的重要会议召开后,堰河村党委都先学一步,及时学习领悟好上级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同时,坚持从村情、民情出发,创造性抓好落实。二是坚定执着,始终如一。村支两委班子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三是党群联动,同心发力。堰河村党委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四个党支部分别由一名党委成员牵头,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带动党员群众参与。
  三、从堰河样本里得到什么启示
  践行“两山”理论,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堰河的变迁表明:经济发展绝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推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生态化。生态资源好的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虽然无法承载大规模工业经济,但只要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成为生态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高地。
  践行“两山”理论,必须打通释放绿水青山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通道,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绿水青山作为自然资本,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说,绿水青山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良好生态虽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但要想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必须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找到有效的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相应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堰河正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从“卖树木砂石到卖乡景乡情”的蝶变。
  践行“两山”理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和精准落实。堰河村实现蝶变,一条核心经验是党委领导、村委主导、专家指导、群众参与。堰河村党委认真学习“三农”政策,精准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同脱贫致富相结合,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长期奋斗,其创业历程验证了“群雁高飞靠头雁”的党建规律。■

(作者单位:中共谷城县委党校)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