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不灭的精神灯塔

(发布时间:2017-06-11)

  ——纪念湖北秋暴爆发90周年

  孙少衡

  湖北秋暴过去已经整整90年了。90年前,面对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后对共产党人采取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血腥屠杀政策,中共湖北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领导和发动人民群众在湖北各地举行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秋收暴动。湖北秋暴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进而创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军队。湖北的共产党人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湖北秋暴精神,在这一精神鼓舞下,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湖北秋暴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湖北秋暴精神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弘扬湖北秋暴的革命精神,对把湖北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敢为人先、英勇斗争的创新拼搏精神

  秋暴爆发前夕,湖北处在国民党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军等数万人的白色恐怖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血流成河。而共产党掌握的军队已全部开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革命的武装力量只剩下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自卫队。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共湖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举行暴动,以求生存。遂决定:第一步,将全省划分为武汉、鄂东、鄂南、京汉路、鄂北、鄂中、鄂西等7个区。在各区设立特委,组织农民游击队,均受省委直接指挥。第二步,健全并扩大农民武装及农协组织,准备乡村普遍的大暴动。省委还及时派遣干部分赴各区指导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湖北秋暴于9月8日晚在鄂南首先打响。当天,鄂南特委得到报告,“当晚有列客车从武昌开往长沙,内装有饷银3万,子弹1.5万发,押送的敌人仅有一个班”。为了减轻湘赣边界即湖南秋暴的压力和以资我方的军费,鄂南特委决定是日晚在中伙铺劫车。当即集中二三百农军,伏于铁路两旁。车到站时,“农军假借三十军上车查车为名,黄赤光上车后先开一枪,大喊缴械,农军一涌而上,押车士兵惊慌不知所措,皆不敢动,缴得快枪16支,子弹5箱,及收得纸票3万余元,现洋86块”。中伙铺劫车后第二天,嘉鱼爆发米埠农民暴动。9月10日,鄂南特委发动4万农民举行暴动。吴光浩率领的农民武装于9月10日攻占了汀泗桥敌军据点,击毙敌营长及士兵数十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13日又攻占了马桥据点,迫使敌守军一个连缴械投降,并逐渐对咸宁县城形成包围之势。鄂南秋暴期间,农民武装截断武昌至长沙的铁路交通达两月之久,有力地配合了湖南等地的秋暴。在整个鄂南秋暴中,“鄂南区内所杀豪绅地主,共计七八百人”。

  继鄂南秋暴后,9月9日,在各地特委领导下,鄂北枣阳西乡的农民暴动、鄂中洪湖戴家场的农民暴动均按中共中央对“两湖秋暴”统一规定的时间与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同时打响;9月中旬,在鄂西特委的领导下,爆发了以瓦仓起义为起点的鄂西农民暴动,以及在鄂东特委领导下的“九月暴动”。这两次暴动失败后,11月13日,再度举行了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至此,湖北秋暴遍及湖北的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湖北秋暴,特别是鄂南秋暴,打响了两湖秋暴的第一枪,它是在党的“八七”会议后,按照中共中央对“两湖秋暴”的统一部署,打响的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最早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暴动。在秋暴中,湖北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表现出了敢为人先、英勇斗争的创新拼搏精神。

  今天,在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努力奋斗的新征途上,我们仍须发扬革命先辈在秋暴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英勇斗争的创新拼搏精神。要早日实现“十三五规划”,我们所面临的是发展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眼世界,在当前千帆竞发、群雄并起的竞争潮流面前,如果没有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创新拼搏精神,就无法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制胜权。因此,我们应充分弘扬革命先辈当年在秋暴中表现出来的敢于创新、英勇斗争的创新拼搏精神,以此为精神的灯塔,指引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进而夺取最后的胜利。

  一切从实际出发、上山下湖的求实求是精神

  湖北秋暴打响后,各地农民武装在斗争初期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即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优势兵力的反扑和镇压,各地秋暴武装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斗争的挫折使秋暴的组织者们在实践中清醒过来,他们逐渐放弃了与敌硬拼、死守城镇与攻占城市的军事计划,改向敌人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的乡村,特别是山区与湖区进军,走上山下湖的道路,在山区和湖区聚集革命力量,坚持游击战争,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尝试。

  山区,不少地方地势险要,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然屏障。革命力量转移到山区,使敌人的优势兵力与机械化都失去了作用,便于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湖区,形如蛛网、湖林交错。湖中水路,大面积芦苇中不成道的水道错综复杂,不识者进去如入迷魂阵,进得去、出不来。湖沼地带,行路离不开船,但汽船、兵船进去则很快就被蒿排、水草等缠住螺旋浆,动弹不得,而农民和渔民的小木船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我方坚持从实际出发,经仔细分析论证,认为湖区是坚持游击战争的理想地方。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鄂南农军及时组织调整,从城镇向山区和湖区转移。他们放弃通山县城退到县东的九宫山、消水山和沉水山一带,在山区屯集粮食,坚持斗争,直到1930年5月与红五军第五纵队会合,组成了红八军。黄麻起义后的农民武装转移到木兰山、大崎山坚持游击战争,并不断发展壮大,于1928年初奉令组建为红七军。鄂西秋暴和鄂北秋暴后的农民武装也先后转移到山区坚持斗争,并分别组建了红独立四十九师和红九军,于1930年6月先后汇入红二军团。鄂中秋暴后的农民武装则退到以洪湖为中心的湖区,坚持游击战争,先后组建了红六军等部,成为红二军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有了上述农民武装和邻省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才开辟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幕阜山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和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7万主力红军中,湖北农民武装占二分之一,进而形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主体、红二方面军的大部和红一方面军的一部。

  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湖北各根据地的工农红军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一样,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和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所总结与创造的“昼伏夜动、远袭近扰、声东击西、绕南进北”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所采用的“你来我飞,你去我追,敌多则跑,敌少则打”的游击战方针,与中央红军所采用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同期产生,可谓不谋而合。

  秋暴后,湖北农民武装一切从实际出发,组织革命力量从城镇向山区、湖区等转移的科学战略,以及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湖北秋暴后的农民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所取得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地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革命先辈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求是求实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发扬湖北秋暴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胜利线。坚持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因为客观情况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此为动力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向前。

  依靠人民、同甘共苦的艰苦奋斗精神

  湖北秋暴中,革命先辈们在开创和坚持根据地的斗争期间,始终发扬了依靠人民,与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艰苦奋斗精神。特别是在根据地开创之初,缺吃少穿,红军战士常以野菜、山果、树皮、草根等充饥。在鄂豫皖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的生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肩膀上扛粮食袋,屁股后头挂镰刀”。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人民群众是红军的力量源泉和坚强后盾。面对敌人不断搜山搜湖、烧山烧芦苇、向水里投毒,还大肆进行欺骗宣传、施行软化手段、推行保甲制度,企图困死、逼死和饿死红军的种种行径,人民群众始终坚定不移地与红军站在一起。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情报,千方百计地掩护红军的伤病员。在根据地粮食供给最困难的时候,军民吃饭几乎不分彼此,老乡做好了米汤叫战士们去喝,有的给红军送去“千家饭”(一家挤出一口);战士们煮好了野菜汤也请老乡一块喝。有的群众自己忍着饿,把仅有的一把米、一把菜、一把盐,送给子弟兵。鄂东北有一个名叫卡房的乡,有户农民全家有10口人,平时吃饭舍不得放盐,却将自己积累的半斤盐全部送给了红军。正是这种军民一家、同甘共苦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给予红军战胜重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的力量。

  弘扬湖北秋暴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条新的长征路上,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制度的落实,才能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当年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不少地区是山大人稀、地瘠民贫的山区,当年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举力支援了红军的作战和根据地的建设,不少群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这些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的贫困山区的建设和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开发式扶贫、特别是近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革命老区落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省革命老区仍然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众,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他们。在脱贫攻坚的新战场上,我们要继续发扬湖北秋暴中的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使全省贫困群众特别是老区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迈入全面小康。

  在湖北秋暴爆发9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历史、追思先烈,更要继承和弘扬湖北秋暴的革命精神,为建设“五个湖北”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责任编辑:段 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