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我省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8-08-11)

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科干班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工流动党员是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党员群体。加强新时代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课题组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从防范化解社会风险角度出发,以加强新时代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视角,结合我省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践,调研分析出我省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喜与忧,并深刻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创新、重规矩、重纪律、重长效、重实绩的“五重”对策思考。
  一、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之喜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组织是党员的“主心骨”。在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创新举措、强化管理、狠抓落实,让农民工流动党员不仅有家可回,还能大有作为。
  (一)强管理,让流动党员“安家落户”
  1. 摸清底数。全省各地通过组建工作专班,深入街道社区、集镇乡村、厂矿企业、楼宇门栋、甚至异地他乡,采取发公告、信函、媒体宣传、设点登记、登门入户、电话网络通知、委托亲友转达等方式进行调查摸底。截至2016年7月,全省登记流动人口1127万人,其中流出人口658万人,流入人口469万人,农民工253万人,农民工党员50万人。
  2. 建强组织。按照“方便管理、党员自愿”的原则,延伸党组织设置,全省建立小区、建设工地、产业链党组织1100多个,在北京、上海等外出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870多个,服务管理流动党员12万多名。
  3. 创新机制。大力推行“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管”工作模式,印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外出报告登记、定期谈心谈话、定期汇报、返乡走访、目标责任管理、民主评议外出流动党员等制度,逐步建成了流动党员全程服务、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强服务,让流动党员感受温暖
  1. 加强学习教育。全省各级党组织向流动党员赠阅学习资料20余万册,利用春节返乡等有利时机集中培训流动党员10余万人次,与500多个流入地党组织积极联系,开展互培活动。
  2. 实施人文关怀。全省各地依托街道和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立党员“爱心超市”、党员“阳光驿站”,专设了党员帮扶基金,全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亿元,帮扶生活困难党员10余万人次,开展党员技能培训20余万人次。
  3. 优化服务保障。全省共投入10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3500多个,基本实现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覆盖,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提供阵地保障。
  (三)强保障,让流动党员奋发有为
  1. 搭建平台促创业。省级每年从省管党费中列支200万元,财政配套400万元,建立湖北省党内帮扶专项资金,支持党员创业,增强“双带”能力。
  2. 反哺家乡作表率。全省流动党员共为家乡引进项目1100多个,引进资金17.5亿元,带动100多万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引导优秀流动党员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
  3. 服务驻地当先锋。全省已有600多个驻外流动党组织与当地党组织建立联建关系,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主动融入当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之忧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新时代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重要内容。农民工群体作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力量,能否实现既迸发建设活力又井然有序,事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整体水平、事关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其中如何发挥农民工流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客观来看,当前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仍有不少“隐忧”。
  (一)忧在何处
  农民工流动党员因其社会特性和工作特点,传统方法手段难以对其实现日常教育管理,具体表现为“四大、四难”:
  1. 流动性大,导致去向掌握难。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强,聚散不定,少数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一些党员因在流动中游离不定,党组织难以把握其去向而成为“断线党员”。更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受约束,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成为“隐身党员”。
  2. 差异性大,导致关系转接难。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年轻党员,从学校毕业后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流动在外。有些流动党员虽然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长等原因而没有接转。还有的流动党员流入非公有制企业、个体或私营企业,找不到党组织接收。
  3. 分散性大,导致参加活动难。农民工流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难以集中,组织活动难于开展。有的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难以落到实处,流动党员即使想参与党的组织生活也很难。
  4. 波动性大,导致作用发挥难。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市场经济环境的严峻考验和冲击,整体思想水平存在下滑趋势,有的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钱去”的心态比较明显,没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的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要求,“三不”(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党员不断增多。同时,也有流动党员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
  (二)何以为忧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归结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 少数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导致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
  2. 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向党组织报告,党员意识淡漠,不愿暴露党员身份,宁愿当“口袋党员”“隐身党员”。
  3. 有些基层党组织管理措施不得力。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仍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少数地区党组织建设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教育管理不够重视,适应不了新时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要求。
  4. 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教育管理经费。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村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经费保障。一些民营企业和社团组织中的党组织经费来源取决于业主态度,缺乏刚性规范。
  三、加强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创新和加强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提升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发挥党建统领作用,课题组从加强新时代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出发,提出几点思考。
  (一)重创新,依托现代科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针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化技术,创新推进“互联网+党建”,探索组建“网上党支部”,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党性锻炼、警示教育、管理服务,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积极依托各类经济组织、开发园区和城市社区等,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组织体系,全力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继续在外地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项目工地、企业单位和就业社区建立流动党组织,确保农民工流动党员有人接收、有人管理、乐于服务。加强农民工流动党支部建设,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推动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二)重规矩,畅通接转渠道规范组织关系管理。规范农民工流动党员的关系接转管理,要求农民工流动党员主动向项目工地、企业单位和就业社区的流动党组织报到,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到所在地区基层党组织报到。构建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实现农民工流动党员信息共享和跟踪式管理。定期开展党组织关系接转巡查,对在本地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流动党员,督促其接转正式党组织关系,不足6个月的落实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入超过3个月仍未报到的党员,严肃开展组织谈话,超过6个月的函告流出地党组织予以党纪处分。
  (三)重纪律,推行量化考核强化党员绩效管理。严格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党员量化管理机制。落实党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逐人建立起流动党员登记卡,及时更新信息,确保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情况清楚。继续健全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为契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每名流动党员都受到党内生活的严格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农民工流动党员谈心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农民工党员思想动态。
  (四)重长效,落实组织原则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推广武汉“红色引擎”、宜昌“党建进网格”、潜江“党建+信访维稳”等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经验,完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流动党员行前谈话和返乡教育制度,使其外出期间保持联系,加强经常性教育;返乡期间采取上门走访、集中座谈等形式,让其过好组织生活,加强党性教育。建立关爱机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流动党组织建成“党员之家”。建立流动党支部经费保障制度,对吸纳农民工党员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流动党支部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资金。
  (五)重实绩,搭建服务平台助力流动党员创业。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建设,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向带动”、党员承诺制工作相结合,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创办项目、吸引资金、引进技术、提供信息、奉献爱心,推动形成党员回乡、能人返乡、实业兴乡的良好生态。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的流动党员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对其开展精准的理论政策、市场经济、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等培训,为其提供经营场所、协调创业资金、提高管理咨询等服务,帮助返乡创业的党员提高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先锋。■
  课题组成员:
  肖 磊(执笔) 省委政法委研究室
  吴 刚 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三处
  杨 勇 省地质局城乡地质处
  朱楷培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化械稽查局
  王建国 省交通运输厅随岳高速管理处
  刘爱民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房管处
  指导老师:陈袁菁 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党性教研室主任、教授
  科研咨询:于 波 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科研处 副处长
  本栏目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