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11)

  ——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方法论意义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历史思维、民本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科学方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治国理政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拓展和升华,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武器。

  一、运用历史思维,善于从把握历史规律中寻找正确方向

  历史思维是历史认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历史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全部发展过程。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党历代领导人都倡导读史。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告诫全党:“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重视学习历史和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善于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我们党90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上任伊始,就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方式,重温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走过的百年历史进程。习近平在谈到反腐倡廉建设时指出,要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他还倡导学习党史、国史,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从学史读史,到知史用史,才能把源自历史的思想、知识和经验教训,转化为思维方法,转化为明辨是非、知行合一、鉴往知来的素养能力。在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加深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加复杂,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加艰巨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用历史的视野、历史的思维、历史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谋划大局、推动发展。

  二、运用民本思维,把握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群众路线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生命线。习近平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不能变”、“不能忘”、“不能丢”,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始终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价值目标,是党一切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的创造热情和聪明才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从群众中来”,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体现群众意志;决策后及时“到群众中去”,在群众实践活动中修正完善决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三、运用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方位

  战略思维是思维的制高点。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科学思维方式。“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把握战争主导权是如此,做好其他任何工作也是如此。具备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观点,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他首次提出要增强“战略定力”,体现了新的国际战略观及其宏大的战略思想、明晰的战略目标和系统的战略布局。他强调领导干部要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从做好整体工作出发,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增强工作合力,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要做好其中每一项具体工作,必须运用战略思维,既要仰望星空,胸怀战略全局,又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格局和中国方位的准确把握和清醒认识,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运用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辩证思维是思维的核心。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维。他在总结“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这是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所作出的选择。他在谈到发展问题时指出,既要充分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发展成绩巨大,有利条件不断增多的情况,这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又要清醒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继续前进还面临不少制约和障碍。他在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时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实践证明,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辩证思维掌握得越全面、了解得越深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就会越全面,对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行动就会越自觉。

  五、运用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国理念和司法为民核心价值

  法治思维是思维的基石。法治思维是一种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本质是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法律权威性时说:“所有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或阶级,就其本性来说,都要求由革命创造的新的法律基础得到绝对承认,并被奉为神圣的东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针,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移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价值取向。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里不仅强调“法治思维”,而且提出要运用“法治方式”,强调从“思维”到“行为”的高度统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他又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公平正义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他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坚持司法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要求政法工作者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坚持司法为民,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凝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

  六、运用系统思维,全面考量改革系统的关联耦合以协同推进

  系统思维是思维的精髓。系统思维是把事物的条件、过程、结果及其对未来的可能影响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分析统筹的科学思维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用系统思维,从全局视角出发,分析社会发展动力,把握社会运转规律,寻找社会优化路径,确保社会系统结构合理、运行顺畅,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的改革蓝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多项改革举措,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习近平在论及改革政策层面具体操作时指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他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为改革的总体性、系统性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七、运用底线思维,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底线思维是思维的最后防线。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实践证明,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以积极态度准备各种预案后果敢行动,从长远看,反而可能收获最好的结果,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接近美梦成真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运用底线思维,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也要有管控风险、防守底线的智慧和能力。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值,一旦突破底线,事物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守一些重要方面的警戒线和生死线。习近平在谈到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他在谈到政治问题时指出,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改革方向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他在谈到宣传工作时指出,党性原则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要躲躲闪闪、含糊其辞。他在谈到民生工作时指出,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等。他在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指出,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另一方面,树立底线思维绝不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和困难。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充分评估,证明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对最坏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在实际工作推进中规避防范,在执行路径举措上因势利导使之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争取最好结果。

  八、运用创新思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根本思想武器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源动力。创新思维是指以突破常规、新颖独创的方法和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要在这篇大文章上抒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他在谈到制度创新时指出,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他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他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时指出,“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他还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作风,也是坚持创新思维的基本遵循。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实事求是是创新的条件,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实践。只有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打破思想僵化,破除错误观念,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我们面对的客观实际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相应地变革和前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克服前进道路的诸多困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使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改革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早日成为现实。■

  (执笔人:省社科院基地 袁北星)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