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立足“安居乐业” 力促引人留人

(发布时间:2024-04-08)

中共京山市委 京山市人民政府

  2023年以来,京山市抢抓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试点机遇,着力聚人口、强功能、提品质、兴产业,抓好“安居”“乐业”两个重点工作,更好吸引人、服务人、留住人,2023年县城新增人口6300多人,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8.67万人。
  一、立足“安居”,着力实现以房留人。积极采取“三个一批”、完善政策包等措施,强化保租房房源筹措和供应,以满足进城人员快捷安居的需求。收购一批,结合“保交楼”政策,折价收购一批商品住房,有效化解了房产开发中的遗留问题,筹集了保租房房源。改造一批,将国有企业开发的部分闲置住房就地改造,建成人才公寓;盘活停产企业住房,针对不同类别的进城人员需求,改建一批房屋;改造2个以旧换新项目旧房。新建一批,积极回应企业员工就地落户需求,在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域集中新建保租房,在网球小镇的学校附近新建保租房,满足居民进城陪读需求。目前,累计筹集房源2126套,已租赁入住930套,达成入住意向216套。同时,优化住房保障的政策包,包括落实购房补贴,对新市民、多孩家庭、公共服务人员等符合条件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购房补贴;实施“以旧换新”,采取市场评估定差价、国有企业市场化收购旧房、居民补差价购买新房的方式,实现一批旧房置换;探索住房公积金优化服务措施,对一次性或连续缴纳6个月住房公积金的,享受单位职工同等贷款政策;推行工龄积分购房,对产业工人购房按工龄给予奖补。目前,京山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27个月,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
  二、紧扣“乐业”,加快推进以产聚人。出台以产聚人实施意见,帮助进城人员就业扎根。倾力发展“2+1”产业,扩充就业岗位。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和“网球+”特色产业,依托雄韬锂电、一道新能等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做活“网球+”文章,新建湖北省网球学校新校区、全国网球训练基地和“一网情深”网球文化广场,举办“湖北村网”、省网球大众联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月月有赛事、全年不间断,促推网球小镇温泉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球、温泉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截至目前,全市吸纳外地务工回流人员3600多人,农业转移人口1200多人。精准搭建智慧就业平台,促进有效就业。摸排全市劳动力、就业需求等情况,建设智慧就业可视平台,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返乡人员数据库、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等“四库”,采集劳动力资源信息32万余条,入库企业360余家。通过大数据比对“人岗匹配”,精准安排4138人就业。常态化开展订单式培训,缓解技工短缺。引进就业培训行业的知名品牌天坤集团与京山职教中心合作,常态化培训焊工、钳工等市场需求旺盛的技能人才2831人次;推动雄韬锂电与荆门技师学院订单式培训460余人次。
  三、聚焦功能短板,以公共服务稳住人。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为进城居民提供中高品质、中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持续扩充城区学位。改扩建一所初中,新增800个学位;新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公立幼儿园各一所,新增3200个学位,新增进城就读学生1200多人,带动陪读家长2000多人进城;引进汉口学院建成京山校区,吸引更多大学生在京山就学就业。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巩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国家试点成果,京山市人民医院与协和医院合作创“三甲”,新增的1500个床位可于2024年投入使用,更好满足市民“县城看大病”需求。着力打造养老服务联合体。推进城区2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对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城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36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47张床位,提前完成“十四五”省定目标。
  四、厚植生态底蕴,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擦亮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金字招牌”,围绕“五个绿色”,制定实施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方案。推行绿色能源,以全省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推动以湖北龙源公司为主体的抽水蓄能等水风光储一体化绿色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建成装机规模达78MW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150MW的华润风电项目,2024年起可年均提供绿色电力3.665亿KWh。推行绿色交通,以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60%,有效降低公共交通碳排放;新建城市慢行道15公里,引导群众绿色出行。推行绿色建筑,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领域优先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量的29%。推行绿色生产,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工作,成功创建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推行绿色生活,按照分布式、小型化、绿色化标准,建成微动力一体化设施21个、人工湿地135个;健全生活垃圾城乡一体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