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发布时间:2022-10-21)

中共武汉市委改革办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察问效,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改革举措。
  一、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武汉科技自立自强的殷殷嘱托,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科技强省、建设“三高地、两基地”要求,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工作链条,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一是加强原始创新。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集中布局高端创新要素,规划100平方公里、拓展260平方公里,建设脉冲强磁场、作物表型组学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强光谷、珞珈等8个在汉湖北实验室,争创若干国家实验室,在光电子、芯片、生物育种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以市场化机制组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成果转化。选派专职联络员入驻高校院所,帮成果“找市场”、帮企业“找技术”“找人才”、帮创业团队“找资金”、帮项目转化“找场地”,推动创新资源供需高效对接。引进北京中关村等专业机构建立综合性中试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生产线的富裕产能建设专业性中试平台,努力补齐成果转化的中试短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实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有奖、转化人员有奖、承接企业有奖、技术转移企业有奖“四个有奖”机制。深化科技金融改革,以政府基金引导天使、私募等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改进企业专业服务体系,采取“免申即享”“随时可报”等方式优化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流程,今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8家。实施人才注册制、积分制、举荐制,加快完善以人才使用为重点的人才引育机制。三是加快壮大创新型产业。高标准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生物医药等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提质升级,以光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为重点,以光通信、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25条细分产业链为基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武汉提出的“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子”的重要要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重点,结合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化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一是强化街道职责职能,明确街道权责清单,整合组建街道综合执法队伍,整合市区两级的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2020年以来共向中心城区下放事权141项,向新城区下放事权193项,为全市街道增加行政编制706名、事业编制4665名。二是持续推进基层减负,严格社区事项准入制度,开展多轮专项清理,社区工作事项已经从165项减为56项,社区机构、功能牌由平均205块减少为22块,整合归并社区系统终端48个。三是提升基层工作者待遇,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实行社区书记事业岗位管理,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四是强化数字赋能,建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五级联通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人口、地理空间、物联感知等7大基础数据库,汇集经济、城管、环境等21个领域106项数据,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着力点,以市场主体评价和群众感受为最高标准,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一是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全面升级企业开办“210”标准,大力拓展“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服务,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470余项事项实现社区、园区“就近办”,200余项实现“全市通办”。二是打造有效配置的要素环境,创新产业用地配置方式,推行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完善汉融通网上融资平台,符合条件的贷款全程网上办理,上半年累计线上融资总额2782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双随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对72.88万户企业实行四级信用分类,开展政府采购领域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试点,完成全省首个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政府采购项目。
  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持续深化共抓长江大保护机制,深入实施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罚”。系统推进“三湖三河”、汉阳六湖等流域水环境治理,全市河湖水质持续向好。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推进市、区、街、社区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官方河湖长履责、民间河湖长参与、数据河湖长赋能的“三长联动”经验在全国推广。强化湿地保护修复,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11月将承办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三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改革。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促成全国首单碳配额托管业务,开发国内首个碳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加快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