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激发消费潜能 提升消费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3-09-21)

彭 玮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发生了转换。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7.2%,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效提升消费内生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更是“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生动体现,因此要多措并举扩大内需,提升消费内生动力。
  一、提高居民收入,让消费者“能消费”
  (一)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提振消费信心。就业是消费的底气,消费是就业的引擎。一是积极帮扶应届生就业,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线下招聘会等活动。积极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项目培训、实习机会、简历指导等服务。二是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支持,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网络直播、快递物流等吸纳就业较多的新业态经济规范发展。三是鼓励支持创业促进新增就业,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返乡入乡人员等创业支持、培训和指导,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落实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政策,做好后续创业成果孵化和贷款服务工作。
  (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激发消费活力。我国现在仍有6亿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类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且受教育水平较低,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县域经济,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可以挖掘下沉市场消费潜力。一是大力发展地区性、专业性强的职业教育,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中低收入尤其是自我发展能力弱的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培训,提高其发展能力。二是激活农村生态资源和闲置宅基地,赋予农民更充分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的流转性和变现空间,使农民的资产由隐性变为显性,有更多机会参与分享市场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积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引导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或家附近工作,参与到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促进农村消费,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农村物流+乡村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消费品走进来,“一出一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
  (三)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加大薪酬激励。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大多集中在城市和特定行业,在加快“提低扩中”的基础上,加强对中等收入群体减负计划,刺激经济消费。一是针对创业的中小微企业主,清除创业壁垒,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供无息或低息创业贷款。二是实施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薪资激励计划,放活课题负责人科研项目及其资金管理权限,落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让大量“沉寂”的科研资金流通起来。三是实施基层干部队伍激励计划,完善工资制度,健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差别化激励机制,建立阳光化福利保障制度。
  二、培育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市场,让消费者“愿消费”
  (一)推动“国潮”文化兴起,促进消费升级。加大传统文化与科技、IP的合作力度,不断焕新消费体验,例如博物馆、美术馆加速“触网”“上云”,热门电视剧《梦华录》带火宋朝的点茶文化等。注重传统文化周边产品设计创新和品质保障,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高品质商品,例如OPPO与故宫联合推出以“宫墙红”为主色调的定制款手机等。
  (二)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促进消费线上线下齐发力。优化“购物节”方案,适时推出主题购物节活动,例如“乐购武汉”。以“节”兴市,培育一批夜间演艺精品、24小时“不打烊”店,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主题,打造消费新热点,例如“市集经济”“夜间经济”等。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设置临时性早市,允许各地使用具备条件的政府储备土地、空闲地开办临时便民市场。借鉴“淄博烧烤”出圈经验,抢占网红经济“新风口”,培育塑造网红城市“新IP”。
  (三)支持热门影视剧催化旅游业复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打造高水平影视精品力作,挖掘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激发观众旅游打卡热情。影视剧热映前后加大对旅游地的关联宣传,有针对性地引导游客到旅游地打卡,实现高效引流;做好旅游关联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引发游客的回忆和共鸣。例如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开播后,大理的美景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客,大理也迎来旅游热潮。
  (四)举办赛事展会,激发全民健身热情。鼓励各地引进或创办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引导竞赛观赏消费,带动体育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消费。利用国际性运动赛事,开发体育衍生品和相关器材,满足群众的观赛和体验需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掀起全国冰雪运动热潮,在冰雪资源稀缺的南方也受到热捧。通过实施“北冰南移”战略,发展冰雪旅游、冰雪场馆建设、冰雪培训、冰雪器材装备等相关产业,激发全民冰雪运动消费热度。
  (五)挖掘“一老一小”消费潜力,培育市场新动能。鼓励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探索建立养老产业基金、以房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建立养老第三方监督机制,让老年人安心养老、放心消费。稳步推进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老年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化,方便老人出行,促进家门口经济消费,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推广爬楼机以及护理机器人等适老化服务。大力发展高端康养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咨询、体育健身等服务,有效激活“银发经济”。发展育幼消费,促进女性就业平等、严格落实生育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优惠、住房、育儿补贴等支持政策力度,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母婴用品、儿童娱乐等产业发展。例如,可以探索规定年度内企业女性职工享受生育保险的,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缴纳额,根据生育数量确定抵扣金额。
  (六)大力发展免税市场,引导高端奢侈品消费回流。2022年,中国高端消费者贡献着奢侈品消费市场82%的消费额,由此拉动11万亿人民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抓住当前出境旅游恢复的契机,多措并举承接境外奢侈品消费需求,培养消费者境内消费奢侈品习惯。例如海南免税店为满足节假日旅客出行购物需求,提高免税额度、发力引进高端奢侈品入驻、提供免税商品“7×24小时”快速通关便利措施,在大力度促销、拓展线上渠道、改善服务、提升购物体验等方面综合发力,助力免税企业抢抓住当前消费黄金期。
  (七)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消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不断创造需求新空间。我国连续9年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数字技术催生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新的消费场景。2022年我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323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长81.48%,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26辆,明显低于美国的843辆,德国的634辆,日本的625辆,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开展充分的车桩测试基础上,加快制定与出台大功率充电标准,有效统筹新旧标准切换,有序组织车桩导入新标准。同时,推动充电标准国际化,解决好充电技术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消费者“敢消费”
  (一)降低住房成本,让消费结构更加均衡。资料显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70%以上都是房产,给中国家庭消费结构带来很大影响,可以通过系统性政策进行调整。一是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存量闲置房屋和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等,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基本住房制度,有效解决大中城市无房新市民和青年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二是针对临时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生,当地政府积极推出青年人才公寓、求职者7天免费驿站等保障性住房,缓解就业压力。三是放开公积金的提取要求和使用范围,促进居民进行相关行业消费,例如支持缴存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租赁住房、加装电梯、自住住房改造等。四是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银行灵活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低购房人还贷压力,同时防止出现提前还贷潮。
  (二)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让消费再无后顾之忧。充足的个人养老金储备可以大大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均衡可持续增长。养老储备不足增加了消费者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消费趋于保守,因此要加快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一是扩大养老体系覆盖人群,建立起全民共享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二是针对提高居民养老品质的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新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提高企业年金参与率、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三是积极推广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通,通过税收减免、赎回免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养老金入市,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消费能力。四是创新商业养老保险,探索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机制,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帮助老年群体盘活养老资源,提高养老品质。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