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给强县工程的借鉴启示

(发布时间:2023-09-06)

赵 静 张 丹

    “千万工程”是习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动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路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将实施强县工程列为十二项重点行动之一;近日又出台了《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勾画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路线图。对标对表浙江省“千万工程”,结合近期到我省部分县市调研情况,“千万工程”给强县工程提供五点借鉴启示。
  一、借鉴“生态变革”,破解“环境瓶颈制约”
    “千万工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目标,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走出了一条“重生态、整体美”的路径,实现了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由此撬动了产业建设、基层治理、乡风化育的多元融合蝶变,乡村振兴进入良性循环。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便是“千万工程”在这方面给其他省份最宝贵的经验。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群众办实事内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要求全省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发生;必须树立流域观念,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必须运用综合方法,推动解决生态环保“一难两难多难”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既要又要还要”目标。强县工程突出流域安全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是这一行动的底色,因此其首先任务就是顺应人口向县城、向城市集中的规律,加强规划统筹,县域规划从行政单元向地理单元转变,积极顺应流域地理走向,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统筹谋划,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规划编制模式,确保一张蓝图管全域。
  二、借鉴“亩均论英雄”,破解“工业缺效益”
  从调研县市区来看,工业经济是湖北Ⅰ类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但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突出。各县市区均有相对鲜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发展思路上一方面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干劲很足。但将这些产业置于全省来看,县市区之间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明显。但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在都市圈中的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
  浙江与湖北一样“七山一水两分田”,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2017 年,浙江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2018 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 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机制上看,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集聚,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从平台上看,通过打通20个省级有关部门15类132项5000万台数据,开发浙江“亩均论英雄”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3亩以上规划工业企业的全覆盖。
  湖北要破解“工业缺效益”难题,可借鉴浙江“亩均论英雄”效率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一个覆盖面广、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分业指导、激励与倒逼机制相融、精准帮扶指导的平台和机制,使得产业发展既符合地方发展基础,又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具有区域竞争力。
  三、借鉴“共富工坊”,破解“增收缺门路”
  湖北“强县工程”实施以来,将推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作为重要内容。许多农村地区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种植养殖传统,打造特色农产品,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增收效应明显。但是,已形成特色产业的乡镇和村庄还不占多数,并非村村能吃上“旅游饭”,部分村庄资源缺乏,发展前景受限,部分村庄存在资源优势不突出、产业特色不明显、引入市场主体难度较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等问题。
    “共富工坊”是浙江省委组织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有效方式。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由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利用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
  “共富工坊”通过强化县乡党委统筹协调功能,打造“共富工坊”数字化应用场景,精准衔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村情民情、企业需求等,搭建“县级中心+乡镇站点+村社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组织协调企业与村(社区)结对,由此,工农互助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平台。湖北在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中,可借鉴“共富工坊”运行方式,破解搭平台农民增收难题。
  四、借鉴“两进两回行动”,破解“发展缺资源”
  在调研中,各县市区反映最多的是技术不足、人才短缺、用地受限、资金偏紧等四大约束问题,尤其产业发展与土地用途管制矛盾凸出,乡村发展缺资源成为深入推进强县工程的重要瓶颈。
    “千万工程”将内在资源挖掘与外在资源引入深度融合,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支撑。从内在看,“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挖掘“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价值,由生态变革带来产业变革,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乡村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户一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从外在看,开展“两进两回行动”是浙江实质性加速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的有效措施。所谓“两进两回行动”,就是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研究院以推进“科技进乡村”,实施“补短板”建设11项标志性工程、组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共同富裕联合体、建成“政银险担”一体化功能联合体以鼓励“资金进乡村”,实施10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支持“青年回农村”,建立“浙统云”乡贤信息库、“同心共富·乡贤通”数字化应用、创新“新乡贤+产业/公益”带富帮富机制组织“乡贤回乡村”。2022年,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6万,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因此,实践中可以借鉴浙江,把美村与富村结合起来,打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势头。
  五、借鉴“山海协作”,破解“协调缺支撑”
  湖北东西长、南北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高山、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同时,湖北各地地形地貌差异大导致各地交通设施和经济基础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难度较大,一体化发展水平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山海协作工程着力推动50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 县,推动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实现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2022 年,浙江山区26 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山海协作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四大创新”机制:一是创新实施“一县一策”,为每个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将26个“一县一策”细化为827条举措,清单化、项目化落实落细;二是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山区县与省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拓展外部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产业飞地;设立异地科创平台和研发中心,建设科创飞地;将经济薄弱村复垦出的土地指标或筹集资金,通过优质项目入股等方式,建设消薄飞地;三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山区县率先开展 GEP 核算应用;四是创新数字化改革赋能,推进山海协作 e本账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山区发展+数字化改革”新平台。
  山海协作工程的具体实践,成功破解了经济薄弱县域单兵作战、势单力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集聚发展,为推动湖北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千万工程”的各种实践探索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平台的建设都是基础性工程,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由此,结合湖北区域发展实际,“强县工程”的协调深入推进,可以有四重思路:一是云空间层面,从数字素养、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政府治理等方面创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二是全省层面,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与经济薄弱县的结对帮扶;三是都市圈层面,推进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县域—乡村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四是县域层面,以地理单元为规划基础,打破地域界线,进行跨村联动,让散落的景点连片成线,推进片区组团式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