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洞察百年规律 昭示未来大势

(发布时间:2021-09-18)

罗永宽 吴 迪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贯联历史、现实、未来,在洞察百年党史中揭示规律,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昭示未来,意蕴丰富,意境深远,意义重大,是一篇蕴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文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再次提升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揭示了百年党史的不变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出大历史观叙事下党史范式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党史中凝练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旨,牢牢把握了党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逻辑主线,体现了话语创新和理论创新,同时也展现了诠释、解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新视角。中共党史百年历程循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叙事范式而展开,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把党史置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进程中去考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讲话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之中,从根本上揭示了百年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彰显了这一创新话语所蕴含的三重逻辑。其一,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的关联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将中华民族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国家、人民与中华民族同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富强方显国民尊严,民族崛起才有民众福祉。一方面,人民幸福,须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政治前提下得以实现,须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上得以确保;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个积弱积贫、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无法实现人民幸福的。这一论断既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从新的历史高度和理论高度凝练概括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认识,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具有统领作用。其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用历史比较的眼光归纳总结百年党史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其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特点,以回溯性视野赋予百年党史以非凡意义。具体而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起来”循序渐进、渐次展开,在时序上具有先后性,在实质上具有超越性,三个阶段前后相继、拾级而上,铺陈展开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发生的历史性剧变,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其三,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主义铸就政党、政党高举旗帜,旗帜指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因果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史百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并阐明了其中的因果逻辑。以上三重逻辑囊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历程、指向,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百年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有助于我们厘清历史脉络,感知时代脉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获得现实启示,开创未来基业。
  讲话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论断,有效融通、统摄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在宏大叙事的基调下创新了历史叙事的新范式。“范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是指“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基本功能在于可为具体的科学研究提供一种可遵照的模型。将这一自然科学史的概念援引至历史研究的领域,可将其理解为对于历史的不同解释体系或所引致的不同的历史观。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的既往解释体系观之,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占据重要地位。革命史范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把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视为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线,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学说;现代化范式主要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旨向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趋向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话语统摄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具体而言,现代化范式注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产力因素,内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价值指向,而革命史范式强调革命发生的正当性、必然性,革命的目的指向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范式下,革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人民幸福的充要条件,囊括了两种范式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指向,实际上在学理层面实现了话语创新。
  二、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并提出在新的征程上“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党史与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角度解读人民立场,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理论,把握并揭示了治国理政的规律,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初心与宗旨。
  讲话强调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唯物史观以人作为考察历史的基点,将人民群众视作社会实践的主体,实质上认为其必然构成创造历史的主体。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始终重视人民群众蕴含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力,并提出了群众路线,将其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讲话突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讲话通过历史的回顾,总结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讲话明确了人民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并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提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四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接续完成了阶段性历史目标,不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开天辟地、砥砺前行、铸就辉煌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百年党史也充分昭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讲话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主体,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人民既是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又是新政权建立后当家作主的主人,在这一意义上人民和江山实现了主体与内容的统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的历史归结与现实延展,实现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始终源自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他超然现实维度,提出新征程上要在“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条件下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并明确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
  三、体现出深远的大历史观和广阔的世界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高远的立意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宏阔的、超越性的反思之上,超越一般性的历史存在的层面,上升到历史哲学的维度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中华民族的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之中,在纵向反思和横向对比的二重视角中,体现其深远的大历史观和广阔的世界史观,提供了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大思路”,也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明观、世界观和时代观。
  讲话以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视野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回溯历史、总结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发展大势,强调用大历史观解读历史。所谓大历史观,一方面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维度的叠加,另一方面强调时空上的连续性、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把握,准确判断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宏伟征程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新要求。讲话用发展的眼光,诠释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雄辩地论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不可逆转性。习近平总书记将大历史观贯穿讲话始终,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历史观念,培育了新的历史思维,蕴含了新的时代精神。
  讲话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全球视野联通中外。中国的发展深度融入世界的发展大格局和总趋势,全球化浪潮日益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逐步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断:“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自觉在整个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思考中国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民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世界历史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中国的发展置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从世界历史的维度审视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民族历史的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话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的论断、关于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于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关系史的思想、关于统筹“两个大局”的思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理论内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统筹全局的发展视野和战略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创新性发展。同时,讲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方法,以普遍联系的观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以矛盾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新征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讲话通过全面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明确了中国的历史方位,科学指明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路径遵循和光明前景。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形成更多理论成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
  (作者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