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辑

忘我精神 永垂令范

(发布时间:2023-04-03)

——与李大钊共赴刑场的范鸿劼思想轨迹考索
赵 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缅怀英烈,讲述英雄故事,致敬英雄精神,号召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今年是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范鸿劼牺牲96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为范鸿劼家属亲自签发光荣牺牲纪念证书70周年。清明时节,缅怀革命先烈范鸿劼,追寻他的革命生涯和思想轨迹,铭记先烈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接续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范鸿劼革命生涯追踪
  范鸿劼(1897年11月23日—1927年4月28日),鄂州葛店镇范家“太和堂”人。父亲早逝,“家奇穷,九月断乳”。幸慈母“聪慧有远虑”“持家艰苦,爱恤子女,督教甚严”;又因“兄鸿江以首义功任造币厂经理,家境稍裕”。15岁时方到省城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读书,次年又进武昌文华学校。1917年,年仅20岁的范鸿劼“因对学校不满,自动退学”。
  1918年8月,范鸿劼考入北京大学学习。从此开始其在北大的求学和革命生涯。
  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范鸿劼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积极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范鸿劼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在游行集会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
  1920年初,为收回山东主权,反对日本霸占山东,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为此,天津学生多人被逮捕。担任北大学生会评议部总务委员的范鸿劼,立即以学生会名义发出公告,并主持召开了北大文、理、法科全体学生大会,决定罢课。范鸿劼带领几十名学生在北京前门一带演讲,被军警逮捕。经营救出狱后,仍继续坚持斗争。3月,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他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的革命团体。
  1920年10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范鸿劼与邓中夏、张国焘等人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大学的党组织是党在北京的第一个组织,范鸿劼是这个组织中的活跃分子,常与邓中夏、罗章龙等共产党人深入劳工开展工人运动,是北京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22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二大确立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范鸿劼、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呼吁“凡有志争民权者,皆可加入”,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中外反动派。次年秋,范鸿劼遵照党的决议,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北京特別市党部任职,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
  1924年秋,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范鸿劼被选为区委委员、宣传部长,主编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后任组织部长,与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等一起,领导了整个北方广大地区的革命斗争,对北方的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26年元月,受中共派遣,范鸿劼作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代表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和毛泽东一起,被任命为大会“宣传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在讨论《中央党务总报告决议案草案》中关于国共合作条款时,他和毛泽东等人坚持“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应该保持独立性和革命性”的原则,坚决反对“要公开国民党中中共的组织和党员身份”的破坏性提案。在大会发言中他明确表示,“共产党同志负有两种革命担子,是另有秘密组织的。我们现在只有结合革命势力实行国民革命,共产党员也是同此目的”“只要问他是否实行国民革命,其他不必问及,只要问在这种政策下,应该合作不应该,不必横生枝节。如果必要知道共产党员是多少,如何活动,实是陷共产党同志于危险地位”。坚持了我们党在国民党中的独立性原则。
  为追求革命真理,范鸿劼坚持战斗在革命环境腥风血雨的北京,其中有短暂时间调往南方工作,后又申请调回北方。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以及京师警察厅出动数百名警察、宪兵,悍然不顾国际公法,包围和袭击了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秘密办公处——苏联大使馆,将李大钊、范鸿劼等一批共产党员逮捕,于4月28日秘密杀害。范鸿劼牺牲时年仅30岁。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发表悼念文章,称赞李大钊、范鸿劼等20人是“最勇敢的战士”,将为中国人民“牢记不忘”。
  范鸿劼就义后,其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宣武门外湖北义地。1950年11月,北京市政府将范鸿劼遗骸移葬八宝山革命公墓。董必武为范鸿劼题词:“忘我精神,永垂令范”;郑位三题词:“胜利勿忘烈士功。”
  二、范鸿劼革命思想考索
  范鸿劼由一名具有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名同李大钊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革命先驱,又同李大钊一起走向绞刑架,从容就义,壮烈牺牲,成为“最勇敢的战士”。他为什么能,是什么力量鼓舞他勇敢前行,他的思想轨迹是什么?笔者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考索:
  (一)辛亥革命运动熏陶
  范鸿劼生于1897年,这一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次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外敌入侵,内乱纷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这是范鸿劼出生年代中国社会的悲惨景象。范鸿劼从懂事时开始,所直面的是国势颓微、社会黑暗和人民穷苦的景象,一种忧国忧民、报国救民的情愫在他的心中滋生涌动。
  范鸿劼出生地——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是两朝古都:鄂王城——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武昌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溯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此后,鄂州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始终是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既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又孕育了一方文化。历史的积淀使鄂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崇文尚武和敢为天下先。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事件中,都有鄂州人的身影,而且总是冲在前面。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一例外。最突出的例证是辛亥革命,鄂州虽版图不大,人口不多,但在“武昌首义中,鄂州有1000余人参加,占参加人数的四分之一”。在这场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中,有几个勇立潮头的人物——辛亥革命首烈彭楚藩、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武昌起义打响反清第一枪的程正瀛,都是鄂州人士。鄂州与武昌毗邻,是辛亥革命的桥头堡。鄂州志士敢为人先,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能征善战,对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了鄂州人民崇文尚武和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传统和革命基因。范鸿劼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地域文化在他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范鸿劼14岁,他的胞兄范鸿勋和族兄范鸿江参加到了辛亥革命队伍中,常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感染。自此,“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理想开始在他心中萌发。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场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一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三是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据《先烈范鸿劼家传》中记载:范鸿劼“自11—14岁(1908—1911年)家穷未解,兄鸿勋稍能顾家仍苦不足,偶一从师读书,长时荒废;15岁(1912年)随母来省,兄鸿江以首义功任造币厂经理,家境稍裕,进入武汉外国语专科学校读书;16—20岁(1913—1917年)在武昌文华学校(美国教会所设)读书,已四年,因对学校不满,自动退学”。从这段记述可见,范鸿劼从11—20岁这十年间,因家穷读书长时荒废,又因不满教会学校的黑暗而自动退学。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已经对穷人的苦难、社会的不公有了深切体悟;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工具——教会学校的不满而愤然离去。他的无助、愤懑和反抗,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渐渐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对黑暗社会仇恨的种子。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湖北,尤其是省会武汉,范鸿劼自然裹挟其中。进步青年恽代英在《新青年》发表《论信仰》的文章,并发起成立“互助社”,作出了改造社会的实践探索,“互助社”成为湖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光华学报》《汉口民报》等一批进步报刊诞生,刊载进步青年围绕世情、国情展开讨论的文章,对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进行批判,促进了青年的觉醒。这无疑对此时在武汉求学的范鸿劼产生影响,他不满教会学校的黑暗而愤然退学的举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18年,范鸿劼考入北京大学,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学生。
  这一年1月,蔡元培校长在北大发起成立进德会,这是一个以增进德行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团体。民国成立后不久,政治界、实业界渐趋腐败。蔡元培看到“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力图通过增进人们的德行以改变社会风气。进德会提倡生活简朴,以不嫖、不赌、不娶妾为基本准则,遵守这3个戒条而加入的人称为“甲种会员”。范鸿劼最敬佩的老师李大钊带头加入进德会,自认“甲种会员”。范鸿劼响应蔡元培和李大钊的号召,入校后主动申请加入进德会,并发誓坚决遵守“本会基本三条约”,这是他进入北大后所作出的第一个重要抉择。由于他注重个人修养,认真读书,深得老师赏识和同学信任,很快成为英文班负责人。
  (三)五四爱国运动洗礼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范鸿劼在这场爱国运动中初露锋芒。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哗然。1919年5月2日晚,范鸿劼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北大一些学生代表在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晚在法科大礼堂召开北京学生代表大会。3日晚,范鸿劼带领英文系同学参加会议。大会决定第二天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大规模游行。会后,范鸿劼和同学们一起通宵达旦赶做旗帜,书写标语,草拟宣传单。5月4日,他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达成的《凡尔赛和约》,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1920年初,天津学生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游行示威,活动遭到反动军警残酷镇压,多人被逮捕。消息传到北大,时任北大学生会评议部总务委员的范鸿劼,立即以学生会名义发出“万急通告”,指出“我国民当亡国奴的时候快到了,我们再不起来奋斗牺牲,天津的惨剧转眼就到北京来了”。1月30日下午,范鸿劼在北大三院主持召开文、理、法科全体学生大会,决定以罢课、外出演讲等声援天津被捕学生。2月4日,当范鸿劼带领几十名学生在前门演讲时,遭到反动军警驱散殴打,范鸿劼等人当场被捕。在囚禁中,每天只给一餐饭食,且“异常粗劣,有如饲畜”。学生被捕的消息传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和谴责。范鸿劼的同学李荟棠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上发表诗歌《欢送范鸿劼君入狱》,鞭挞当局昏庸无道;北大校长蔡元培与北京各专门学校校长11人,联名呈文质问教育部,痛斥军警行动逾越常规。在强大舆论压力下,当局不得不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范鸿劼心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更加明确,坚持革命斗争的意志更加坚定。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1918年,范鸿劼入读北京大学,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首先传播的地方。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李大钊,此时正是范鸿劼的老师。受其影响,范鸿劼、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何孟雄等人都是党成立前在北京大学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范鸿劼与邓中夏等人发起和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们经常举行讨论和演讲活动,交流学习体会,范鸿劼受会员们委托,与邓中夏、黄日葵轮流担任会议主持人。研究会设立了干事会,范鸿劼为4名干事之一;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德、英、法三个翻译小组,范鸿劼任英文组组长;建立了取名“亢慕义斋”(英文“共产主义”译音)的图书室,会员们一致推选范鸿劼为图书室经理。
  范鸿劼不辞辛苦到处购买和搜集各种版本的马恩原著,组织会员们分头翻译搜集到的德语、英语等外文版《共产党宣言》。他自己负责《共产党宣言》英文版的翻译,为了翻译得更加准确,他还从化学系转到英文系学习。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范鸿劼作为发起人之一,长期协助李大钊工作。他作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参与领导了北方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他时常和邓中夏、罗章龙等人深入工人之中,宣传马列主义、办夜校,帮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推动北方工人运动发展。
  1925年秋,中共北京区委改称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任书记,范鸿劼任宣传部长,主编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他用“汀”“雁汀”“大通”等笔名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文章。
  1926年1月初,范鸿劼发表了《团结起来,打倒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文章,揭露军阀张作霖与列强狼狈为奸、卖国求荣的嘴脸,民众反帝反军阀的怒火被迅速点燃。3月18日,北京总工会等200多个团体、10余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帝示威大会。李大钊慷慨激昂发表演说:“我们要用‘五四’精神、‘五四’的热血,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北京总工会还组织了2000多人的请愿团,范鸿劼是请愿团的领导人之一。李大钊、范鸿劼等率领请愿团走到临时执法政府东辕门时,突遭反动军警袭击,请愿者一时血流满地,死者47人,李大钊和范鸿劼等200余人受伤。
  “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白色恐怖,张作霖疯狂镇压革命,到处搜捕共产党人,要求“严速查拿”李大钊、范鸿劼等人。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范鸿劼随同李大钊等北方区党、团组织其他负责人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内,秘密领导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公然无视国际公法和惯例,悍然调动大批军警,闯入苏联大使馆内,逮捕了李大钊、范鸿劼等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60余人。
  狱中,范鸿劼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他慷慨陈词:“你们不是要抓共产党,要杀共产党员吗?我就是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宣传部长范鸿劼!”“我既然敢主动站出来,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范鸿劼等人坚贞不屈,极力宣扬爱国无罪,始终没有泄露组织的秘密。反动军阀见一切手段都不能征服李大钊、范鸿劼等共产党人,于4月28日,将李大钊、范鸿劼等20人秘密杀害。
  在范鸿劼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中,一场场革命运动的洗礼使他淬火成钢。从范鸿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思想的强大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他自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路,就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他临刑前的铮铮誓言,彰显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忘我牺牲精神。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随时准备牺牲一切。这就是他为什么能的力量之源和精神动因。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忘我奋斗的牺牲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责任编辑:贺钢祥